張虎
摘 要: 中國職業人是否具備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制造2025”的質量高低。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德國bbw教育集團合作,建立了中德合作班,旨在更好地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本文對合作班學生的言行舉止和行為習慣進行分析,通過德國培訓師日常教學中的引導和中方團隊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學生個人品德和職業素養有了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德育內容 國際合作
引言
在“中國制造2025”的引領下,中國將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為了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建立令世界尊敬的中國制造,就要向德、日學習,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職業人。由此,中國才能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
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針對人才培養問題,結合“中國制造2025”,以創造力培養為核心,改進教育培養模式,把工匠精神付諸職教德育工作當中。
1.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內研究現狀
課題組在中國知網中以“德育”和“職業教育”同為主題進行“期刊搜索”,獲得近年相關的文獻數據,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保持著密切的關注與研究。職校學生是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勞動者,是即將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在勞動技能和思想教育兩方面都應該兼顧。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應以就業為導向構建職業學校德育新模式,構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德育新模式。
1.2德國職教模式簡介
在德國,高質量的技工來自雙元制職業教育,企業是學習的起點,然后才是學校的學習,學校里學到的任何知識都是基于實際操作。學校的教學任務都是針對企業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學生能再次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方案。培訓師經驗豐富,使用的實驗設備多數是最新的,課程排很滿,對實驗、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十分注重,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學生上課都很認真,全憑自覺來上課,由于學生、企業和學校簽訂了人才培養合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覺性。
2.中德合作班德育內容的實踐與研究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德國bbw教育集團合作辦學,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高級能人才。中德合作辦學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養出開放包容、友好文明,并具備良好國際視野和國際思維的國際化公民。
德國bbw教育集團通過校企結合的模式培養學生,實訓及部分理論課程使用了德國專家編寫的教材,教材中把企業的質量、服務、誠信、創新和團隊意識等企業核心價值都融入其中。德國培訓師、中方團隊和企業人員編寫了相關職業道德規范手冊,并納入了考核評價體系,學生除了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考核外,必須通過相關專業的職業道德考試,由此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
筆者跟班學習發現,德方培訓師在日常實訓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問,在學生遇到問題時,鼓勵學生大膽做,操作不當,不指責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先前思路的不足,改進自身的想法。德方培訓師很注重“5S”管理,對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的要求極其嚴格,德方培訓師會親自動手指導學生清掃實訓場地,檢查每個學生的工具整理。在筆者跟班學習過程中,德方培訓師每日教學結束后都會檢查學生的“5S”情況,做得不足的學生當場整改,通過德國培訓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自覺調整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不少職業學校里,學生德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已脫離學生的生活,德育內容缺乏現實性,不能很好地和企業需求相結合。借助于bbw教育集團,合作班和蘇州當地眾多德資企業建立了很好的聯系,合作班的學生親身參與到優秀企業的實習中,借助企業的管理培養學員對一絲不茍工匠精神的理解。
學生從企業回到學校后,中方團隊和企業管理人溝通,針對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如合作班有位學生在校期間遲到次數多,到企業實習后,感受到企業文化對時間的嚴格要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愿進入優秀的企業。回校后,中方團隊再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學生再也沒有發生遲到的現象。
結語
通過中德合作班,學生接觸到德國先進的職教模式,讓學生在日常教學和校企合作中體會到真實、復雜、多變的道德環境,嘗試進行道德自我抉擇,克服困難,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履行道德行為,為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逐步適應社會大環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鄧槐.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職學校德育實踐與探究——以東莞市電子科技學校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3(10):28-29.
[3]湯雙兵.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內容重要性的分析和思考[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1(2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