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平
[摘要]全球性挑戰困擾著當今世界,面對“失序的世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促進國際合作的中國方案——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是國際社會價值觀與治理觀的綜合體,倡導在承認多樣性和平等協調的基礎上尋求共贏,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和創新,為協調國際矛盾與沖突開辟了新思路。
[關鍵詞]外交理念;國際合作;共贏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12
全球化趨勢是世紀交替時代的重要特征,英國學者戴維·赫爾德(David Held)認為全球性挑戰產生三個核心問題:生態和環境問題;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全球競賽規則問題。這些具有廣泛性、復雜性、長期性及超越意識形態性的全球性問題,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及未來命運,也塑造著國際社會共同的政治議程。各國圍繞著共同挑戰,共商合作、增強互動、協同應對,方為必然趨勢。習近平合作共贏思想是國際合作的新理念,是各方利益得到合理照顧的最優國際合作途徑,是應對“失序世界”的新方式,具有切實可行性,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
1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
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世界的寫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全球性威脅與挑戰中獨善其身。習近平提出構建伙伴關系的國際合作新理念,即“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新思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自主選擇對外政策的權利,構建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更加具有建設性和包容性的伙伴關系。
2015年,習近平對四大洲十個國家的訪問取得豐碩成果:中俄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高水平穩定運行,重大項目的合作不斷增加,國際戰略協作日益增強;推動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注重疏通戰略交流渠道,以務實合作為著力點,以和平商談為管控矛盾分歧的最佳路徑,以維護世界的安全與穩定為大國責任;中歐關系提升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伙伴關系符合雙方人民利益,也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中歐雙方積極推進四大伙伴關系建設,推動互利共贏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取得更大發展。”;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不斷增強:借由中非合作論壇等交流互動平臺,雙方愿努力夯實支撐中非關系的“五大支柱”,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中國—拉美—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順利召開,也預示著中拉關系進入戰略轉型階段,開創全面合作機制新時代。
十八大以來,我國把和平、發展、合作作為處理對外關系的三大原則,秉承平等、包容、共贏的理念,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伙伴關系,踐行“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新道路。
2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
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審議并通過了2015年后發展議程,這是對千年發展目標的繼承和升級,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減貧之所以成為新發展議程的第一目標,是因為當今世界仍有十幾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再是簡單的區域或經濟難題,而是諸多世界性難題和挑戰的根源。對此,習近平主張各國應樹立起利益共同體的意識,互相幫助,形成聯動效應。
習近平表示:“一個強勁增長的世界經濟來源于各國共同增長。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并提出四點建議,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以中國古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文化符號,以各國共同需求為合作契機,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以“五通三同”為主要內容,統籌沿線各國共同利益和實際需求;成立亞投行,多渠道動員各種資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從海陸兩個方向推動合作發展的輻射效應,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積極提振作用。
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習近平提出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設,中非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堅持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并決定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種種跡象表明,在推進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進程中,中國正在將承諾變為行動,同國際社會一道為人人免于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而努力。
3促進和而不同、包容互鑒的文明交流
世界上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數以萬計種宗教以及浩浩蕩蕩的五千多年人類史,共同鑄就了波瀾壯闊的世界文明圖譜。然而不同文明之間并不能夠完全相互理解、兼容并存。20世紀90年代亨廷頓提出 “文明沖突論”,時至今日,文明沖突仍在全球范圍內此起彼伏,成為阻礙世界各國團結協作的障礙。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提出文明間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人類文明因此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前提和動力,立場鮮明地提出了和而不同、包容互鑒的國際文化合作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實現合作共贏思想的重要載體,同時也為國際文明交流打造了新平臺、新渠道。2015年習近平出訪中亞國家、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召開,都促進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明交流。在此過程中,各國文化不斷實現對自身傳統理念的超越,架起沿線各國人民間的友誼橋梁,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以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同文化與宗教和諧共處的文明發展史為例,向世界證明只要平等相待,互賞互鑒,彼此包容,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做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這不僅成為國際文明交流的歷史經驗,又將成為當今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旗幟。
4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習近平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指出,必須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當代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時空領域更加寬廣,也更加錯綜復雜。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
維護地區穩定方面:在亞信峰會上,習近平指出:“應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認為安全是共同、普遍、平等、包容的,尊重和保障各國的安全,各國也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及維護地區安全事務的責任,應該把亞洲多樣性和各國的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地區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動力,恪守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照顧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維護國際安全與穩定層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與安全的行動。習近平在聯合國維和峰會上指出:“和平是人類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標。聯合國維和行動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途徑…中國主張恪守維和基本原則,繼續堅持聯合國憲章和哈馬舍爾德原則。”并宣布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決定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中國將為各國培訓2000名維和人員,向非盟提供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等。無論是對聯合國維和做出的承諾還是在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保駕護航的實際行動,都證明了我國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的誠意和勇氣。
對于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和無核化進程,伊朗核問題談判,中東一系列熱點問題,促進緬甸國內的民族和解進程,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的斡旋與調停也是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的重要表現,體現出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理念的倡導者,也是切實踐行者。
5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生態文明成為傳統工業文明生產生活模式的終結者,也是后工業時代文明形態的重點關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揭示了生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內在聯系,倡導國際社會為“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而加強合作,力爭破解全球發展難題。
首先,嚴于律己,把生態文明作為國內社會治理轉型的價值取向。2015年我國向聯合國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承諾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0年下降60%-65%;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新時期 “五大發展理念”。以身示范,為引領世界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樹立中國榜樣。
其次,真誠合作,向國際社會提出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倡議各國攜手合作,充分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不同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和能力基礎上,以“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為宗旨,動員各國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優勢互補,促進全球發展綠色經濟,提高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承諾2016年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以實際行動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新型農業、低碳城市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本著合作共贏、公平合理、以身作則的負責任態度,習近平倡導世界生態治理責任共擔。打破政府壟斷生態治理的單一模式,動員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合作化與多樣化,開辟了國際生態合作理念的新進程。
無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萬隆精神”,抑或拒絕“零和博弈”都從不同層面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理念。合作共贏思想是對以往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和超越,剖析合作共贏理念的時代內涵,對于促進國際合作多維度運轉,構建國際新秩序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戴維·赫爾德重構全球治理[J].南京大學學報,2011(2):19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25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