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必然是社會不可回避的問題。勞動力的遷移其實是勞動力對經濟—社會系統做出的反應,有其自然性和內在規律,我們國家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已經達成了共識。文章在大量已有研究基礎上試圖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均衡假說,旨在比較系統全面地解釋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向和逆向轉移的推阻機制,為國家和地區制定相應的勞動力轉移政策提供兩種思路。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流動均衡假說;平衡常數;城鎮化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44
1引言
中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經濟制度導致了中國城鄉經濟及人口發展的不均衡。2015年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6750萬人,占558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0599萬人,占4412%,與2010年同期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620個百分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2015年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加13%,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從2004年開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大量企業用工短缺現象。
從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關于鄉—城人口轉移的理論。19世紀末出現的人口轉移的推拉理論認為,人口轉移行為發生的原因是遷出地的推力因素和遷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過進一步研究,托達羅認為鄉—城人口流動由城鄉預期收入和轉移的成本之間的差距決定。在二元經濟結構模型中,劉易斯認為發展中國家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在工資上的差距導致傳統部門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力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直至被完全吸收。而針對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逆向流動,南京大學的劉根榮教授在他的流動阻力模型中全面客觀地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包括流動地遠近、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社會學家則認為民工收入低、對商品價格的需求彈性較大、工作的不穩定性以及在城市生活各種高昂成本都是導致其消費水平低下從而阻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原因。
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均衡分析
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常住居民的過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均衡假說可表達為:在特定經濟—社會系統中(如制度政策、經濟環境人口容納量、經濟社會融入程度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轉移的推拉因素作用力相抵消,轉移與逆轉移的速率相等,城鎮化率相等,記為K值。我們可以把這個常數看成在特定條件下勞動力轉移的特性常數,這個常數是反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程度的標志,能很好地表示出勞動力轉移進行的完全程度,K值越大,流動均衡時非農就業人口比例越大、農業就業人口比例越小,城鎮化率也越高,也就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趨勢越強。反之亦然。
現在我們簡單分析一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推阻機制。首先,農業剩余的存在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前提和動力機制。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的深層原因,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使得相對于有限的土地資源,勞動供給嚴重過剩,而城鎮部門高于農業部門的工資率是吸引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向非農生產部門和工業部門遷移的主要動力。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鎮化率提高。其次,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范圍的擴大是勞動力作為一種經濟要素流動的實現機制。較便捷的交通、更廣泛迅速的信息傳播條件使市場配置范圍擴大,使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更廣泛流動更有可能實現。再次,城鄉收入差距及就業機會的不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原因。城市預期收入與農村收入差距越大、城市就業機會越多,轉移動機越強。正是由于遠遠高于農業部門的就業機會以及較高的預期收入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引發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自發轉移,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鎮部門,剩余勞動力轉移后的預期收入高于其遷移的機會成本,遷出地的推力因素遠遠大于遷入地的推力因素,轉移速率相對較大,回流數量較少。
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工業部門的勞動力供應看似變得源源不斷,而農民工工資沒有隨著工業的發展而提高,長期存在的無法消除的戶籍制度,有限的公共服務、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以及農民工單一的從業技能不適合用工單位的需要,使農民工難以融入城鎮,此外,農民工的低收入以及在城市生活的各種高昂成本都是農民工城鎮化的阻礙因素。同時,由于勞動力的持續轉移以及相對較慢進步的農業技術,農業部門資源稀缺性問題開始凸顯,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制約了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在這一階段,勞動力逆轉移速率逐漸增加,正向轉移速率隨著勞動力轉移數量的持續增加而趨緩,直至二者達到平衡。
3現實意義及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的意義在于建立了一個簡單的理論綜合模型,指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性和內在規律,通過現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程度即就業人口比重或城鎮化率與該經濟—社會系統的勞動力轉移平衡常數之間的比較,可以判斷勞動力轉移的程度和方向,也可以采取對策使平衡發生移動,為國家和地區制定相應的勞動力轉移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部分依據。但這個假說是建立在大量文獻基礎上的經驗之談,而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以及公式推導,因此有待進一步研究。
事實上,我國農村尚存在剩余勞動力,而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會大大促進我國經濟效率的提高,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從本文思想來看,特定社會條件下的K值是一定的,即達到平衡時非農就業人口比例及城鎮化率是一定的,要想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一種思路是加“催化劑”,即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降低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如交通費用、從業技能培訓來促進轉移,另一種思路為根本途徑,是通過改變K值,即通過改變經濟-社會系統本身來使勞動力轉移程度增加,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機制,健全農民工醫療、子女教育、購房入戶等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等。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C].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5
[2]Ravenstein,EG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9(52):241-305
[3]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
[4]劉根榮阻力模型:農村剩余勞動力逆向流動的微觀經濟學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7)
[5]張綜坪“劉易斯拐點在我國已經出現”證偽——“民工荒”假象分析[J].山東經濟,2008(2)
[6]張華,李曉陽農村剩余勞動力逆向流動的經濟學分析[J].商業時代,2011(20)
[7]劉錚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8]翟振武,楊凡民工荒:是劉易斯拐點還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8)
[9]許和連,趙德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收斂性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2(2)
[10]程名望,史清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陷阱:動態模型與解釋[J].農業技術經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