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丹婷
【摘 要】國際合作是全球高校發展的趨勢所在,有效的國際合作可以極大促進我國高校的快速發展,推動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通過培養國際化先進教學理念、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開設國際遠程教育、拓展國際聯合培養方式、完善國際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方式,可以使高校在國際合作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確保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新世紀優秀人才。
【關鍵詞】國際合作;教學理念;教學質量;教學改革
1 高校開展國際合作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意義
在各領域全球化蓬勃發展的今天,高校開展國際合作已發展成為當代的熱門趨勢,眾多國際知名高校也已經在國際合作的道路上取得豐碩成果。因此,對我國而言,高校開展國際合作是加快傳統教育體制改革、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以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的攻堅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發展國際合作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新時代國際化優秀人才的關鍵所在。通過有效的國際合作,我國高校可以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共享國際優勢資源,聯合培養國際化人才。
我國高校迫切需要借鑒國際先進教學經驗,通過開展高效率、高質量的國際合作,推動實現教學改革創新,從實質上擯棄傳統教育的缺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大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我國高校不斷接近國際知名學府的教學水平。
2 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教學質量
2.1 培養國際化先進教學理念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形成國際化的先進教學理念,思想決定行動,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原來落后、保守的傳統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新時代的實際教學中切實提高培養質量。通過與國際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開展定期訪問,學習國際知名高校的先進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在充分剖析自身教學特點、結合專業的特殊性及學生實際情況的條件下,有選擇性地融合國際優良的教學意識,培養國際化先進教學理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秉承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學研相長、學科融合的方法,以服務國際人才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構建以分層分類培養為基礎、提升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培養機制,探索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按照“國際化高精尖培養、政產學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路徑,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2.2 完善人才引入機制,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
人才引入是關系到高校發展的重要工作,科學合理的引入國際化優秀人才,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之舉[1]。一方面,引入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青年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不斷拓展人才柔性引入方式,將引進專家和引進智力有機地結合起來[2],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機制。 引進專家,是指選聘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國外教職人員來校開展長期工作 ;引進智力, 是指專家本人雖不來校, 但可以用其智力為我方服務。在人員引進方面,需制定嚴格的人才評審、遴選及考核規則,對不同級別的人才提供不同的薪資及待遇,實行“一人一薪”制度。此外,應特別重視外籍人員任教的穩定性及連續性,對于教學質量較好的老師,可以實行逐年遞增的獎勵機制,確保教職人員的穩定性,便于建立師生感情,為學生的長期持續學習提供便利。在引進智力方面 , 同樣需要特別重視。因為即使國際高層次人員人在海外,但他們可以以兼職的形式擔任我們的教學顧問、或教學質量考核小組專家,這樣仍然可以將他們的先進理念、思想或教學成果傳達給我們,為提高教學質量給予重要貢獻。
2.3 豐富教學方式、開設國際遠程教育
在與國際一流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加強雙方師資相互探討教學方式的改進。參照世界高水平學科,選用國際知名的英文原版教材,加快全英文課程建設步伐,努力學習國際名校推行的靈活、創新、開放性思維的教學方式。與世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院合作開設課程,積極建設包括在線開放課程、科研創新類選修課程、創業創新類課程等國際遠程教育[3]。建立教材庫,出版全英文教學專著和一批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和實驗實踐類教材。充分重視“互聯網+”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建立數字化教學與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校內開放、校外共享。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會議等學術活動,通過豐富其學習經歷來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及素養的優秀人才。
2.4 拓展國際化聯合培養方式,完善學生交流服務體系
國際化聯合培養是高校國際合作的主要發展方向,種類豐富的聯合培養方式可以讓學生直接受益于國外優秀的教學理念及教學資源。通過拓展聯合培養方式,從不定期的短期交流到定期學習訪問,從課程學習到參與科研子課題的研究,不斷發展形式靈活多樣、選擇性空間大的聯合培養方式。根據國際高校的層次及特點,發展“2+2本科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3+1+1本碩連讀雙學位項目”、“2+2博士聯合培養項目”,以及各類短期研修項目。為方便學生在不同學年出訪交流,應充分與境外高校做好前期洽談協商工作,完善學生交流服務體系建設。例如:實現雙方課程學分互認,讓出訪學生可以在境外訪問期間按照原培養計劃正常選修相應專業課程,并獲得相應學分;拓展考試形式,在境外期間,可以申請在外方學校的任意一名行政或教輔人員的監督下,完成所需課程的考試。這樣出訪學生可以不需要再考慮可能由于外出訪問無法正常完成自身培養計劃中的課程修習及考試,讓交流出訪可以在整個學位攻讀期間的任意時段開展,而不是被牢牢限制在沒有課程或考試的學年中,給予出訪學生最大的便利及選擇空間。
2.5 建立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激勵機制[3],完善國際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在學習國際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大力鼓勵教學改革及創新,建立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激勵機制,完善國際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利于避免改革中可能走的彎路,確保教學改革的高效開展。
對教師而言,教學改革無疑意味著工作量的極大增加。因為改革將直接導致整個授課體系的全面調整,關乎課程內容的重新分配、教學方法的改進等各個方面。但如果想要獲得具有實質性突破的教學改革,就必須去除保守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對現存教學方式進行反省,大膽嘗試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因此,為了最大程度激發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和內在動力,必須建立完善的教學改革激勵機制,對每一份努力及付出給予獎勵。此外,倡導并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改革。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讓學生參與進來,才能減少改革過程中走的彎路,確保改革的方向及效果。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才能最大程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地、自覺地進行改革,推動教學研究及改革工作在開放、高效的環境中開展。
建立完善的國際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確保教學改革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學質量的保障需要三方的支持,分別是教育局等政府機關、校方的教學質量考核小組、社會中的教育評價中介機構[4]。教育局等政府機關則通過宏觀管理及控制來保障教學改革的方向及質量;教學質量考核小組,從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測試、學生評分反響等方針對不同科目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考核及評估;社會中的教育評價中介機構則從就業學生的能力測試及市場反響進行評估及反饋。
國際合作的開展對于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提升高校教學質量,擴大國內高校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知名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樹立國際化先進教學理念;完善人才引入機制,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豐富教學方式、開設國際遠程教育;拓展國際化聯合培養方式,完善學生交流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激勵機制,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途徑,可以有效保障高校的教學質量在國際合作過程中逐步提升甚至升華,對我國高校教學水平不斷與國際接軌有重要作用,從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楊.關于高校人才引進機制的探討[J].教育求索,2012,4:203-204.
[2]黃仲佶.高校人才引入制度建設[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6(4):83-85.
[3]陳谷平,徐燕飛.基于利益均衡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激勵機制探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1):94-96.
[4]穆偉山,喬靜雅.美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的特點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4,73-7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