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振忠
摘 要: 21世紀,數學不再是形式上的邏輯推導,而是隨著素質教育推進和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步入了課堂。“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在眾多教學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情境模式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經驗,是創新的思維。現在眾多教師試圖改變形式化的現狀,但是缺少情境教學的理論指導,作者試圖通過研究,給數學老師們以啟示。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教學理念 情境—問題 新思想
目前高中教學狀態不容樂觀,特別是數學。學生對數學不是喜愛,而是被動式學習,更有甚者已經到了“談數學色變”的地步,數學簡直是他們的噩夢。雖然時代進步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求重新看待數學教學,但是眼前的數學教學依然不容樂觀。數學老師們也在努力改變這個現狀,但是缺少理論指導,導致效果并不是太好。新的數學教學理念中的“情境—問題”是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一、“情境—問題”數學教學模式的意義
1.感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源自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接觸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實實在在地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東西。只有了解數學才能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數學有了興趣,才會把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就是創設現實中的情境,把數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高中數學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知識面更廣,雖然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更低,卻更能和現實聯系起來,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更需要進行“情境—問題”模式學習。
2.培養師生的和諧,突破學習難點。
“情境—問題”中的創設情境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由開心的情境下發揮自己的才能。高中生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而“情境—問題”模式下自由學習氣氛讓他們處于和老師是朋友的關系的氛圍中,這種氛圍能最大限度地平復他們的叛逆心理,讓他們的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只有師生關系和諧,高中學生才能跟隨老師的指導,通過學習打破高中數學難懂、難學,重點知識難以掌握的局面[2]。
3.促進觀念的更新,培養自主能力。
在“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下,老師們變成課堂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學生將走向自主學習的道路,而這一轉變無論在學生的心里還是青春期的自尊上都得到了很大滿足。觀念更新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培養學習能力。“情境—問題”模式是讓學生解讀老師提出的疑問,并且自己發現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和解讀、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開闊思維,進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情境—問題”數學教學模式的實際操作
1.創設發現情境,誘發質疑猜想。
通過對數學題目所給材料的理解,創設題目所在的情境,引出現實中和題目對應的情況,再引導學生根據題目所在情境聯系實際,從而發現問題的內在規律以解決問題。
在“正弦定理”一節中,有一題是:
有一座橋A點有一批物資,因上游突發洪水,在洪峰到來之前,急需將A處囤積的物資和人員轉運到與河岸平行的兩個幢建筑的B點和C點,已知運送物資的貨車速度是50km\h,問:船應該開往B處還是C處?而這一題如果用投影放出現實的建筑和橋,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題目并做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