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我國對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國際合作問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現狀等方面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該問題的探討,認為現有研究缺乏對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制度的全景研究,沒有將一般法學理論和環境法原則作為漁業管理制度的指導原則,對國際合作的具體內容探討較少,尤其是缺乏對北極原住民利益的考慮。未來可能會更加注重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國際合作制度的建構。
關鍵詞 北冰洋 公海 漁業資源 管理 國際合作
作者簡介:李芳芳,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2014級國際公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88
一、研究背景
(一)氣候變暖對北冰洋公海漁業帶來顯著影響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海冰加速融化,北極海域的初級生產力可能會有所提高。據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統計,在2012年9月,約有40%北冰洋公海的海冰完全融化,為歷年以來的最大值 。目前由于科學數據的缺乏,有的人對北冰洋公海出現商業化捕魚持積極態度,有的人卻對此不那么樂觀。但不可否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極大的影響了魚類的遷徙模式,北冰洋在未來有可能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巨大新漁場。
(二)北冰洋沿海五國極力確立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領導者地位
為了避免鱈魚資源枯竭這個悲劇的重演,美國一直致力于積極推動北冰洋公海漁業的治理。北冰洋沿海五國(即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和挪威,簡稱A5國家)舉行了一系列高官會議和科學家會議,探討在北冰洋公海預防不管制捕魚的問題,并于2015年在奧斯陸簽署了《防止在北冰洋中央海域不管制公海捕魚的聲明》。直到2015年4月召開的第三次科學家會議,才第一次邀請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冰島的代表參加。由此可以看出,A5國家試圖確立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領導者地位,并為此做了長期的努力。雖然會議提到了需要非沿海國家的參與,但強調的是在科學方面的國際合作。因此,中國迫切的需要參與討論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問題之中。
二、國內外關于該問題的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就涉及包括北冰洋公海在內的北極問題進行了研究:
1.北極問題及北極治理:
北極地區存在外大陸架劃界、島嶼爭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北極航道、北極環境、北極能源等問題,國內一些學者對其中一個或某幾個北極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北極問題是為我國制定北極政策服務的,故問題的最終落腳點是中國的北極政策。唐國強、夏立平等著重研究了中國該做出怎樣的北極政策。解決北極問題需要整體性思維,故一些學者研究北極,不再局限于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北極問題。例如,郭培清、劉惠榮、丁煌等就是從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角度研究北極治理。值得一提的是,趙隆 的研究頗具特色,從北極漁業問題入手,思考北極治理路徑可能的選擇。
2.北冰洋公海漁業現狀及法律規制:
(1)從北極海域整體層面研究漁業資源。北極海域有四個公海區域:挪威海的Banana Hole、巴倫支海的Loop Hole、白令海的Donut Hole及北冰洋中央海域即北冰洋公海。
唐建業、趙嵌嵌 分析了適用于北極漁業的相關國際法和漁業管理組織,指出有必要加強養護和管理北極魚類資源的國際合作,北極漁業是我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新理由。鄒磊磊、密晨曦 還對A5國家的北極漁業政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要踐行預防性措施和生態系統漁業管理理念。褚曉琳 也強調,基于北極現狀加強和擴大合作才是路徑。
焦敏、陳新軍、高郭平 則偏重于從科學技術分析氣候變化對北極漁業的影響,北極漁業的現狀及應對的策略;王燕平、李勵年等 著重分析了中國參與北極漁業的可行性。
(2)從南北極漁業治理進行比較研究。鄒磊磊、黃碩琳、付玉 是從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從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對建立北極漁業管理機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對此,鄒磊磊 在其博士論文中的研究更為詳盡。
(3)對北冰洋公海漁業的養護和管理進行研究。潘敏 提出北冰洋公海治理將是一個自組織的過程,并主張北冰洋公海漁業的有效治理需要與中國等多方的國際合作才能實現。唐建業針對A5國家的舉動和出臺的決議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討論,認為其舉措不當,我國應積極參與北冰洋生物資源的養護。鄒磊磊、黃碩琳 也就A5國家塑造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領導者”的地位的合法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劉惠榮、宋馨 提出了一種新觀點,即北冰洋公海的法律規制路徑或許可能是簽訂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趙寧寧、吳雷釗 則深入研究了美國積極推動北冰洋公海治理的動因及實踐。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是否需要一個新的法律機制來規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極漁業:
Erik J.Molenaar ,Adam Soliman ,Jennifer Jeffers ,Bonnie A.Malloy 分析了與北極漁業相關的國際法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路徑。而Alf Hikon Hoel 則認為現有的國際法足以規制北極海域的各種問題,即使北冰洋公海出現了新的漁業,北極國家也有能力根據國際法解決新問題。
2.對北極魚類的潛在運動趨勢進行分析:
Anne Babcock Hollowed,Benjamin Planque,Harald Loeng 全面評估了北極魚類運動趨勢,并得出有六種魚類最有可能在北冰洋公海生存繁衍的結論。
3.對關于北冰洋公海漁業會議的介紹:
《Chairs Statement of the Meetingon Arctic Fisheries》 介紹了A5國家2014年在努克舉行的會議。《Declaration on arctic fisheries 16 July 2015》是對A5國家在2015年出臺的奧斯陸聲明的介紹。
4.探討A5國家的行動或由五國出臺的聲明:
Njord Wegge 通過評估未來對北冰洋生物資源商業利用的潛力和分析A5國家在達成聲明的過程中彼此的利益差異,認為A5國家雖然有不同的立場,但基本還是團結一致的,未來關于管理北冰洋公海的幾乎所有決策可能是出自這五國。Grace Elizabeth Shephard,Kari Dalen和Regina Peldszus等 對北冰洋沿海五國出臺的聲明進行了分析,認為有必要為北冰洋公海建立區域綜合管理機制,聯合科研項目是臨時措施中最有效的,有助于實施其它臨時措施。
三、研究不足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就國內的相關研究現狀而言,以上文獻讓我們對北冰洋公海漁業的現狀有了整體了解,對與北冰洋公海漁業相關的國際法和國際組織有了全面認識。但整體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 對中國參與北冰洋公海漁業的宏觀性建議較多,缺乏對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制度建構的全景研究。
2. 國內的研究都倡導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的管理需要國際合作,但是對國際合作的具體內容探討比較少,尤其是缺乏對北極原住民利益的考慮。
3. 沒有將一般法學理論和環境法原則作為建構漁業管理制度的指導原則。
國外的研究雖然已經逐漸強調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國際合作,但其側重點在科學研究方面,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主導地位仍應歸屬A5國家。
中國要想建設性的參與北極事務,既要北極政策大方向的指引,也需要深入、細致的具體建議的實施。北冰洋公海作為全球公域,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構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制度才是保護公海漁業資源的最佳選擇。
(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1.更加注重北冰洋公海漁業的國際合作研究:
在世界爭奪北極的熱潮中,世界各國更看重北極的資源價值,但我們不應該忽視保護北極脆弱環境的義務。首先,漁業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不像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那么敏感,我們從低敏度話題入手相對比較容易。其次,在北冰洋公海出現商業化捕撈之前,正是建立平等互信關系加強國際合作的好時機,各國對采取預防性原則和措施來管理北冰洋公海漁業不會那么排斥。再次,由于科學數據的缺乏,北極漁業資源存在不可預測性,需要各國加強科研合作。
解決北極問題,尋求各國的利益切合點才是關鍵,應加強北冰洋沿海國家和非沿海國家的對話,讓各國秉持合作精神注重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的國際合作將會是一個維持北極和平的最佳突破點。
2.更加注重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制度的建構:
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海洋變暖和入侵物種的侵擾所造成的協同效應正在加速全球魚類資源的枯竭。公海漁業資源的利用和養護歷來就是國際法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在一個還沒有出現商業化捕撈的公海區域建構漁業管理制度無疑更具有挑戰性和研究價值,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考慮先管理后開發的問題 。各國加強國際合作建構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制度對于保護北極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在今年的杭州G20峰會上,中美雙方就“與其他有關各方一道,朝著于2016年年底前出臺一項旨在防止在北冰洋公海海域進行不受監管的商業捕撈活動的文書而努力”達成共識,中國應抓住此機遇從而建設性的參與北極事務。
正如潘敏教授所言“北冰洋漁業問題是中國介入北極治理很好的平臺”。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價值,一方面是預防不管制捕撈過度捕撈保持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之必須,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北極國家與非北極國家的合作,有助于維持北極地區的和平。
注釋:
唐建業.北冰洋公海生物資源養護:沿海五國主張的法律分析.太平洋學報.2016(1).93-101.
趙隆.從漁業問題看北極治理的困境與路徑.國際問題研究.2013(4).69-82.
唐建業、趙嵌嵌.有關北極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的法律問題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1-15.
鄒磊磊、密晨曦.北極漁業及漁業管理之現狀及展望.太平洋學報.2016(3).85-93.
褚曉琳.北極漁業資源養護管理法律問題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2).1-7.
焦敏、陳新軍、高郭平.北極海域漁業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極地研究.2015(2).219- 227.
焦敏、陳新軍、高郭平.氣候變化對北極漁業資源的影響研究進展.極地研究.2015(4).454-462.
王燕平、李勵年、林龍山、余興光、陸亞男、劉勤、余麗萍、邱衛華.中國遠洋漁業企業參與北極漁業的可行性分析.漁業信息與戰略.2015(1).1-9.
鄒磊磊、黃碩琳、付玉.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對比研究.水產學報.2014(9).1611-1617.
鄒磊磊.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對比研究及中國極地漁業政策.上海海洋大學.2014.
Pan Min.The Governance of CAO Fisher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ommons.(http://cpos.tongji.edu.cn/PDFRead.aspx?info_lb=26&flag=4&info_id=243).
Pan M, Huntington H P.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to fisheries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Policy, science, and China. Marine Policy, 2016(63).153-157.
鄒磊磊、黃碩琳.試論北冰洋公海漁業管理中北極5國的“領導者”地位.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13.
劉惠榮、宋馨.北極核心區漁業法律規制的現狀、未來及中國的參與.東北亞論壇.2016(4).86-94+128.
趙寧寧、吳雷釗.美國與北冰洋公海漁業治理:利益考量及政策實踐.社會主義研究.2016(1).128-134.
Molenaar E J. Arctic fisher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Gaps and options to address them. CCLR, 2012.63.
Soliman A. Fisheries Governance and How It Fits Within the Broader Arctic Governance. Seattle UL Rev., 2013(37).1209.
Jeffers J.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rctic: adapting the changes in fisheries stocks and governance regimes. Ecology LQ, 2010(37).917.
Malloy B A. On thin ice: How a binding treaty regime can save the Arctic. Hastings W.-Nw. J. Envt'l L. & Pol'y, 2010(16).471.
Hoel A H. Do we need a new legal regime for the Arctic Ocea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2009, 24(2).443-456.
Hollowed A B, Planque B, Loeng H. Potential movement of fish and shellfish stocks from the sub-Arctic to the Arctic Ocean. Fisheries Oceanography, 2013, 22(5).355-370.
Chairs Statement of the Meeting on Arctic Fishieries,(https://www.afsc.noaa.gov/Arctic_fish_stocks_third_meeting/Arctic%20Fisheries%20Nuuk%20Chairmans%20and%20ToR%20for%203rd%20Meeting.pdf).
Njord Wegge, “The Emerging Politics of the Arctic Ocean:Future Management of Living Marine Resources”,Marine Policy,Vol.51,2015.6-8.fishing for sustainable governance of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2016).
Shephard G E, Dalen K, Peldszus R, et al. Assessing the added value of the recent declaration on unregulated fishing for sustainable governance of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Marine Policy, 2016(66).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