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寧
摘 要: 專接本學生是高職院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針對專接本學生的特點與其特殊性,文章提出了管理的三大難點及教育管理的三個對策,致力于更好地做好專接本工作。
關鍵詞: 專接本 學生管理 對策
一、高校專接本簡述
所謂“專接本”,全稱“在籍專科學生接讀自學考試本科”,專接本這種教育模式對接了高等職業教育與自學考試,是對現有自學考試制度的一種創新,為廣大高職學生提供了學歷提升的途徑。
二、專接本學生特點
(一)目標明確,計劃性強。
參加專接本學習的學生為高職院校高年級的學生,他們曾于就業實習和繼續深造的門檻前來回徘徊,因為深知僅憑現有的專科學歷對就業市場的征服力不強,只有繼續深造,取得本科文憑,才有可能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最終選擇了專接本這個升學途徑。
與其他專科學生相比,參加專接本學習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涯更有合理的規劃,他們的目標更明確、計劃性更強。比專科學習結束即實習的學生要在學校多奮斗兩年,比這些學生少兩年工作經驗,只有通過學習,提升學歷,爭取在專科畢業后一年取得本科學歷及學士學位,才有可能以更高的門檻踏入社會,尋求更理想的工作。
(二)基礎較扎實,主動性強。
參加專接本學習的學生普遍專科學習基礎較為扎實,學習主動性較強。專接本的學習過程由專科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本校舉辦的全日制式本科助學輔導,溝通課程與銜接課程分別以40%和30%的校考成績計入最終考試成績,因此與社會自考相比,占有一定優勢。即便如此,主干課程中包含的三門學位課程,要求全部及格的基礎上,總分達到210分才可申請學士學位。專接本和專科學習模式是有本質區別的,除了上課教師教授的知識點外,課后學生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自我學習、自我研究,這對學生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預期目標高,競爭意識強。
專接本學生對自身未來就業方向、升學方向、能力提升的預期更高,在這個高職學生普遍比較優秀的群體里,時時處處充滿競爭。他們既不同于在校專科生,又有別于普通本科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甚至將考研列入學習計劃。專接本課程采用自考試卷,自2016年4月開始施行網上評閱,對于學生而言更有挑戰,目前1月和7月的增考科目正逐漸減少,某一門課程如果考核沒通過,就必須選擇4月和10月的考試日程中,與正常教學計劃不沖突的時間考核。尤其對于想要在兩年之內完成學業的學生而言更是不易,所以“一次考過”成了每個專接本學生努力的目標,并以此展開競爭。
二、專接本學生管理的難點
專接本因其特殊性,使學生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一)內心缺乏歸屬感。
專接本學習最后一年,專科已經畢業,學生證、一卡通、借書卡、上網賬號等突然不可再用,四六級、計算機等考試報名也有影響,未取得主考院校本科在籍學生的身份證明,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此時,他們的身份歸屬模糊,期望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一部分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當初選擇專接本繼續深造這個決定是否正確,有些學生甚至將對學校、老師的不滿情緒發泄出來,影響他人。
(二)精神壓力增大。
很多學生在專科階段已經養成臨時抱佛腳的習慣。一旦這些學生參加了專接本的學習,學習內容的加深與學習難度的驟然提高,通過率直接與任課教師對重點的把握掛鉤,最后參加的是全國或全省統考,一時無法適應感到吃力,從而增大壓力,學習信心和勇氣受到很大打擊,導致挫折感產生,學習的精神壓力變大。
(三)團結性不強。
專接本班級是后組班級,學生來自于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少學生安排宿舍時強烈要求與專科同班同學住宿,以便共同學習、生活,不愿打破固有模式,同學之間名字和人對不上號。專接本班級由此分割為很多小群體,團結性不強,不便于管理。
三、專接本學生教育管理對策
針對專接本出現的這些狀況,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采用二級管理模式,由學校的繼續教育學院作為職能部門負責專接本相關管理工作,對外對內統一管理。由學院的各個院系作為承辦單位,教務處、財務處、學工處、后勤等其他部門配合完成工作。這樣的管理方式對接性更強,繼續教育學院代表學校與各個主考院校、兄弟院校、考辦等相關單位展開工作,二級學院則負責做好教學和具體學生管理工作。
(二)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建立良好班風。
學校及相關教師應該多關愛專接本學生,只有在生活上沒有了后顧之憂,才能專心學習。要讓專接本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讓他們坦然面對現實,重新認識自己。只要擺正心態,多花時間補上基礎課程,就能信心滿滿地進行本科段自學。
(三)組織各類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
在學習不緊張的時期或者考完試期間,學校及相關教師應多組織有趣的活動,讓專接本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使其各方面素質得以全面提高。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專接本學生前往主考院校,以真正的本科院校學生的身份學習交流,讓學生在尋求歸屬感的同時,更加堅定學習目標,提高自信,并且逐步培養班級凝聚力。
參考文獻:
[1]胡建勇.專接本學生的特點與教育管理對策[J].價值工程,2013(7).
[2]劉任熊.一種可行的專接本學生管理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
[3]祁金祥.高職院校的專接本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
[4]馬列堅.高職院校“專接本”學生教育管理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4(16).
[5]劉金彪,王濤.主考院校專接本學生的特點與教育管理對策研究[J].2015(10).
[6]張建琴.“專接本”學生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以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為例[J].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