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輝

【摘 要】 核心素養能力,即學生接受相應教育時逐步形成的滿足社會與個人發展需求的品格與能力。化學課堂教學時復習作為總結性課程,旨在梳理前期所學知識點,使得學生全面掌握這部分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化學“物質的構成”單元復習時,教師要重新選擇切入點,落實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要求,制定合適的復習目標,提升單元復習質量。文中以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為著手點,聯系“物質的構成”單元知識點,提升單元復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 關鍵能力 ?教學內容 ?趣味實驗
一、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化學語言及表征能力
新課標中強調“物質的構成”教學。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初步了解這部分內容,但這種了解停留在知識層面,不了解物質組成認識與研究組成的方法,結合新課標與學情分析,這部分教學內容為:夯實化學式表示含義、認識物質組成視角與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例如鉛筆中的碳和鉆石中的碳有什么關系,它們又是如何形成這不同的表達形式的。又或者讓學生們思考為什么我們呼吸的氧氣和臭氧層都會含有氧元素,它們二者又有什么聯系等等。
此外,教師在講述到氧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做一個關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教師隨機挑選一名學生,讓其上前利用鑷子夾取木炭并利用酒精燈點燃,隨后將點燃的木炭自上而下緩慢伸入到集氣瓶中,同時向集氣瓶內加入適量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時間后讓過學生觀察澄清石灰水的變化,然后把點燃的木炭放在空氣中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比較它們的不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兩者會不同。在這觀察、思考與表述的過程中學生對現象語言表征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選擇合適問題,提升化學的微觀想象能力
化學課堂上教師提問時要選擇合適實際,并保持平和的態度,鼓勵學生課堂上積極問題問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并增強師生互動頻率。學生會在不知不覺的時間中掌握相關知識,教師據此設置合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問題,實現培養與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全面落實課堂新課程改革要求,提升化學課堂問題的有效性。具體到這堂課上,教師可以實驗聯系起來,利用實驗現象設置具體問題,提升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化學課堂的趣味性。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魔術—神奇棉花圖。(實驗裝置如圖中所示,將5個棉花圖案間隔綁在鋼絲條上,教師將酚酞試液滴在上面4個棉花團上,實驗開始后將裝置底下的橡皮塞下來,將濃氨水滴在最下面的棉花團上,隨后將大試管塞緊即可。)同學們仔細觀察會發生什么變化?
教學設計目的:借助課堂上充滿趣味性的化學實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得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思考為什么棉花團顏色逐漸改變,顏色變化順序有什么內涵嗎?通過這種模式奠定微粒基本性質教學的基礎。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模型認知的能力
教師提出問題: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療瘧疾,治病原理是什么?
學生依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最終給出青蒿素的化學組成與結構。
(通過設計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掌握“性質通過用途反映、物質性質則由結構決定”的化學核心素養觀念)。
教師繼續提問:由青蒿素化學式C15H22O5,依據化學式可以獲得哪些相關信息?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果:化學式表示青蒿素,主要組成元素為碳、氫、氧,經過計算青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2,學生通過這些已知條件可以計算出每種元素的質量分數等數據。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通過青蒿素化學式獲得的信息能否劃分成幾個組?依據什么劃分小組?學生:通過交流分析并匯報相關結果。
經過教師引導得出: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化學式的含義:(1)宏觀層面。代表一種物質及該物質的組成元素;(2)微觀角度。表示相應物質的分子組成,單個分子;(3)量的意義。直接體現出各原子個數在物質分子中的組成;表現物質中各元素質量比。
(這部分設計,有助于學科素養的培養)
四、重視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初三學生接觸化學的時間不長,甚至并沒有超過2個月,因此沒有形成微粒觀念。化學教師要突破這個難點,聯系生活現象中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思考問題,探究微觀層面的原因。這種模式考慮到學生現有知識基礎與認知規律,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微粒觀念。化學知識點的學習離不開實驗,通過實驗激發學生興趣,落實與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僅通過化學教材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無法滿足序曲,需要與實驗結合起來,實現同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思維的目的。
化學知識點繁雜且彼此聯系不緊密,學生學習時容易出現遺忘情況,看到教材上慢慢的理論知識點,就會出現頭痛現象。同時,生物學科上存在很多專業名詞,如果不能深入理解與記憶,就會使得知識成為負擔,無法提升生物學習質量與效率。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塑造一個知識框架體系,課堂教學時多引用圖片、框架等形象方式,利用圖形將原本枯燥的知識展現出來,方便學生記憶。通過實驗形式培養學生微粒意識,搭建合適的模型。考慮到初三學生年齡問題,無法正確認知微粒,利用多媒體模仿微粒狀態變化,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知,明白物質固液體物理變化過程本身并不會影響到微粒狀性質,僅僅對微粒狀縫隙進行改變。
總結:
學科關鍵能力就要轉換教學的思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關鍵就是發散性思維的拓展。如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適當增加習題練習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內容的印象,促進單元復習質量的提升,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參考文獻
[1] 張苗.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57+60.
[2] 趙永軍.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J].學周刊,2019(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