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盈盈,徐 瑋,陶俊貞
(臺州市中心醫院婦產科,浙江 臺州 318000)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屬于乳頭多瘤空泡病毒科乳頭瘤病毒屬,是人體一種球形DNA病毒,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免疫系統不易識別,容易感染人類表皮與粘膜鱗狀上皮,引起疣、乳頭瘤等增生性病變,與尖銳濕疣、宮頸癌、肛門癌等疾病有關[1]。目前已鑒定出 200 多種HPV 基因型,每兩種類型之間的同源性差異均超過2%,通常根據 HPV 驅動癌癥發展的能力將其分為高風險型和低風險型,其中HPV16、18、31、33、35、53、56、83等型別屬于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2]。早期子宮頸癌一般無癥狀,大多數宮頸癌病例可以通過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常規宮頸癌篩查和對癌前病變治療來預防,因此,對人乳頭瘤病毒的檢測和基因分型為開發合適的HPV疫苗提供重要信息。自2006年第一種預防性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上市以來,人類對于宮頸癌一級預防的期望就成為了現實[3]。但是關于預防性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研制的研究地域較局限,大多都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研究相對較少,各個地區報道的基因型別分布差異較大,且較少關注其型別分布的動態變化[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近5年于臺州市中心醫院行HPV檢測的女性患者臨床病理資料,重點分析高危型HPV的型別分布規律,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臺州市中心醫院行宮頸癌體檢篩查的1 556名婦女為研究對象,平均(52.6±4.8)歲,年齡40~59歲,以50歲為臨界值分為40~49組和50~59組。納入標準:①檢測前3天內未使用任何陰道藥物或對陰道進行沖洗;②24小時內無性行為且在非月經期;③非妊娠狀態;④無宮頸手術及子宮切除術病史。排除標準:①懷孕或哺乳期婦女;②任何情況導致的陰道出血;③已患有宮頸癌或因宮頸疾病已切除宮頸。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宮頸組織的HPV檢測及病理活檢,臨床資料完整可靠。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使用陰道擴張器充分暴露宮頸。用棉簽輕輕擦去宮頸口多余的分泌物,采用專門的HPV采樣刷在宮頸外口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5周,然后將采樣刷置入洗脫管里,做好標記后立即送檢,采用深圳亞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HPV基因分型檢測試劑盒進行HPV檢測,其檢測原理是PCR-反向點雜交法,包括DNA提取、PCR擴增、雜交、洗膜、顯色等步驟,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記錄每例受試者的高危HPV型別分布。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73、83等型別;其中存在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型別的HPV 感染判定為多重感染。
對研究對象行陰道鏡檢查,在宮頸可疑處進行常規四點隨機活檢和宮頸管的搔刮,送病理科進行常規石蠟切片,由科內的三位專家在鏡下判斷病理程度,結果包括正常、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Ⅱ和宮頸癌,據此分為正常組、CINⅠ級組、CINⅡ級及以上組。正常和CINⅠ級者建議進行定期隨訪即可,而CINⅡ級和宮頸癌患者則推薦進行宮頸電熱圈環形切除術等手術進行臨床干預。

本研究1 556例受試者共檢出高危型HPV共273例,檢出率為17.54%,不同年份高危型HPV的檢出率無統計學差異(χ2=0.15,P=0.70);病理結果顯示85例受試者的病理結果異常,異常率為5.46%,其中CINⅠ級44例(2.83%)、CINⅡ級及以上41例(2.63%),不同年份受試者病理級別間無統計學差異(Z=0.74,P=0.46),見表1。

表1 不同年份高危型HPV篩檢情況[n(%)]Table 1 Screening analysis of high-risk HPV in different years [n(%)]
本研究結果顯示40~49歲年齡組中HPV16的檢出率最高(3.90%),其次是HPV52(2.09%),50~59歲組中HPV52檢出率最高(2.39%),其次是HPV16、33和HPV58(2.03%),HPV16和HPV51的檢出率在不同年齡組有統計學差異(χ2=4.82,P=0.03;χ2=5.57,P=0.02);50~59歲組(2.74%)研究對象的多重感染檢出率高于40~49歲組(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7,P=0.04),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組高危型HPV基因型別的分布情況[n(%)]Table 2 Distribution of high-risk HPV genotyp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本研究1 556受試者中正常組中HPV52檢出率最高(1.84%),其次是HPV16(1.70%),CINⅠ級組(18.18%)和CINⅡ級及以上組(29.27%)中HPV16的檢出率最高,正常組HPV16、31、33、35、39、45、52、56、58、59、66、73、83的檢出率明顯低于CINⅠ級組和CINⅡ級及以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多重感染的檢出率(1.50%)高于CINⅠ級組(11.36%)和CINⅡ級及以上組(12.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14,P=0.04),見表3。

表3 不同病理級別高危型HPV基因型別的分布情況[n(%)]Table 3 Distribution of high-risk HPV genotypes in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ades [n(%)]
注:“a”表示與正常組比較,P<0.05;“b”表示與CINⅠ級組比較,P<0.05。
HPV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其基因組是雙鏈環狀 DNA,晚期轉錄區DNA序列有很大變異,從而使 HPV 具有較多的基因亞型,目前已發現 200 余種,按照其致癌危險性的高低分為低危型 HPV與高危型 HPV,其中HPV16、18、31、33、35、53、56、83等型別屬于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由于其明確的生物病因學,目前宮頸癌是所有癌癥中唯一可以預防以及早期治療的癌癥。從致病機理上來說,消除 HPV 感染可避免宮頸癌的發生,但目前沒有可徹底消除 HPV 感染的手段。HPV各個型別的功能和感染結局有較大差異,且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了解國內各個地區的高危型HPV型別分布有助于HPV疫苗的開發和應用[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5年在臺州市中心醫院行宮頸癌體檢篩查的1 556名婦女的臨床病理資料,檢測了16種高危型HPV,檢出高危型HPV共273例,檢出率高達到17.54%,與既往報道的我國女性人群HPV 感染率(11.4%~21.07%)基本一致;本研究以50歲為臨界值對年齡進行分段,結果表明年齡與高危型HPV型別分布有關, 40~49歲年齡組中HPV16的檢出率最高(3.90%),其次是HPV52(2.09%),50~59歲組中HPV52檢出率最高(2.39%),其次是HPV16、33和HPV58(2.03%);說明年齡是與 HPV 感染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環境因素、人群生活方式及性伴侶數量、性生活頻率、體內激素水平、機體免疫狀態等多種因素相關。此外,本研究高危型HPV的多重感染率也與年齡有關,50~59歲組(2.74%)多重感染的檢出率高于40~49歲組(1.25%),提示年齡越大者,其發生高危型HPV多重感染者的幾率越高。這可能是由于圍絕經期或絕經期后的婦女其體內激素發生明顯變化,免疫力降低,清除病毒感染的能力也有所減弱,使其更容易出現多重型別的感染。
宮頸癌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從宮頸上皮內瘤變發展為原位癌,再到浸潤癌[6]。而CIN是宮頸癌前病變的總稱,按照CIN的程度將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為CINⅠ級、CINⅡ級、CINⅢ級 3 個級別,每種級別的宮頸上皮內瘤變均有發展為宮頸癌的趨勢,并且隨著上皮內瘤變級別的增高,發展為宮頸癌的幾率也逐漸增高[7]。高危型 HPV 感染幾乎是所有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致病因子。本研究結果顯示85例受試者的病理結果異常,異常率為5.46%,其中CINⅠ級44例(2.83%)、CINⅡ級及以上41例(2.63%),比例明顯低于高危型HPV感染率,但病理穿刺活檢存在一定的假陰性,且從世界范圍上看,正常人群容易感染HPV16、18、31、52等高危型HPV,故臨床上需結合HPV感染型別和病理活檢結果綜合分析受試者的宮頸癌患病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HPV16的檢出率最高(2.89%),其次為HPV52(2.25%);此外,研究結果表明高危型HPV與病理級別有關,宮頸組織病理活檢正常者高危型HPV的檢出率和多重感染率均顯著低于病理異常者,其中HPV16,作為人群最常見的高危型HPV基因型別,本研究中HPV16在正常婦女的檢出率僅為1.70%,而在CINⅠ級、CINⅡ級及以上的患者中其檢出率分別達到18.18%、29.27%,明顯高于其他高危型HPV的檢出率,提示HPV16與病理組織的相關性很強,與既往研究基本一致[8],提示女性人群在40歲后即可進行宮頸癌的篩查,盡早發現HPV的感染和CIN,在早期進行及時的干預。
綜上所述,高危型HPV的基因型別分布與宮頸組織的病理變化、年齡有關,其中HPV16的變化最為顯著,CIN患者HPV16的感染率較病理正常者明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