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近日,教育部等部門發文,對破除論文“SCI 至上”樹立正確評價導向提出明確要求。破除論文“SCI 至上”成為熱點話題。與此同時,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具體的破解辦法: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立足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并明確了“三類高質量論文”的具體范圍。
不“唯論文”,唯什么?會不會走向“唯三高”?如何踐行文件精神?《中國設備工程》雜志就此專訪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委會理事長李志民。
問:《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是不是預示著將來在各類評審中不再以論文“論高低”了?
答:《若干措施》明確要求,對基礎研究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由看數量轉為重質量,不把論文作為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的主要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同時,適當提高對高質量成果的考核評價權重。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措施》,還是《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相關領導在解讀兩份文件時都明確表態,不唯論文并非不看論文,破除“SCI崇拜”也不是要消除SCI 指標,對于基礎研究來說,論文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載體,不能為了破除“唯論文”就降低基礎研究領域高質量論文的標準。
問:在《若干措施》中,有關部門提出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立足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并明確了“三類高質量論文”的具體范圍,論文“三高”包括哪些?
答:《若干措施》對于“三高”是這樣規定的:一是考慮到高校、科研院所和學科建設等的差異性,明確規定“三類高質量論文”的具體范圍由本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確定。二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可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三是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結合學科或技術領域選定。
SCI 以及相關指標進入評價體系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不分學科,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通過學術委員會來圈定“三高”范圍,既充分尊重了學術共同體治學的自由,又結合了分類評價的原則,可以根據學校、院系的實際情況制定評價標準,避免了“一刀切”之后再度陷入僵化的弊端。
問:“論文代表作”代表什么?
答:《若干措施》規定對推行論文代表作的設定數量上限,引導科技人員更加關注論文質量,再次彰顯不以“數量論英雄”。具體來說,論文代表作由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根據具體科技評價活動要求,結合已開展科研工作或取得的研究成果,自行選取。
對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論文代表作要展示對項目(課題)的支撐作用和相關性;
對于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論文代表作要展示評價周期內原始創新能力、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滿足國家重大需求能力等;
對于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論文代表作要展示評價周期內成果水平、國際學術影響、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等;
對于國家自然科學獎,論文代表作要展示成果的原創性、公認度和科學價值等;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論文代表作,要展示已取得核心成果的創新性和學術影響……
問:破除“SCI 至上”,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機遇?
答:無論是“四唯”還是“五唯”,唯論文都被排在首位,這說明,破除“唯論文”的確是解決當前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的科研評價問題的關鍵一環,而想要破除“唯論文”,首先要抓住并解決的就是“SCI 至上”這個“牛鼻子”。從這個角度說,此次教育部、科技部發布的兩個文件可謂是切中要害,釜底抽薪,是從根部消解學術積弊,深化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組合拳和“撒手锏”。
破除“SCI 至上”帶來的機遇主要有三點:一是重塑科研人員的發展觀;二是倒逼學術生態的重構;三是國內科技期刊要自強。
問:SCI 崇拜有哪些弊端?
答:如今,有人戲稱SCI、ESI 等指標就是學術界的GDP,原因就在于這些指標與獎金、撥款等物質利益因素直接掛鉤。很多項目評審組僅僅根據申報材料里的SCI 論文數目和引用數量就得出評審結論,幾乎不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同時,眾多學者的“帽子”、收入也與這些數量指標關系甚大,比如目前國內幾乎所有大學都對學校員工發表在SCI 收錄期刊的論文實行獎勵制度,而且把期刊分為不同級別種類設立不同的獎勵金額,在《Science》《Nature》等所謂頂刊上發表論文的獎金更高……上述種種,自然就出現了“SCI崇拜”的怪圈。
問:是否呼吁各大學取消對發表SCI 收錄論文的獎勵?
答:我認為,應該盡量減少發表論文的功利化導向,取消對發表SCI 收錄期刊論文的獎勵。在自然狀態下且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多表示科研實力強,但是,如果不自然地用過度嚴格的考核指標或獎勵的辦法來增加論文數量,雖然論文數量多了,但實力未必更強了,也會導致其他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由于SCI 的導向,多數科研人員不得不把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不僅要支付國外出版商大量的版面費,更重要的是當多數研究人員不僅不發表中文論文,也不閱讀中文論文成風時,勢必影響中文在國際上的地位,影響國人的科學素養。由于國際出版集團的霸王條款規定,論文版權歸他們所有,SCI 崇拜也導致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大量流失。有香港學者把此現象形容為“大陸學者做出了一頓豐盛大餐,首先奉送給西方學者享用”。

問:在目前的科研工作中有沒有哪些弊端?如何理性看待論文發表的作用?
答:我認為。目前我們的科研導向存在一些問題,科研工作不是為了寫論文。科研論文只是科研活動的副產品,是用作學術交流的,但現在簡單、量化的評價導向使論文偏離了本來的用途,導致了科研工作的異化,忽略了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和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不僅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導致科研的投入產出不夠理想。
比如,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全世界的關注,當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一線醫護人員都在積極為防控疫情做貢獻時,學術界卻出現了奇葩現象。先是兩所大學的教授因數據和搶發論文引起糾紛爭議,最近又傳出某些學術權威利用機構職能拿到病毒資料,第一時間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既是醫學研究的對象,又是醫療和防治等問題的實踐,而論文只是針對疫情某些問題的醫學或醫療過程的總結,在病毒起源不確定,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情況下,就搶先發論文的專家至少是缺乏科學精神。
問:如何建立學術文化自信,用中文發表論文是否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我國的科技影響力?
答:由于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科研投入不斷加大,我國科研產出的國際影響也不斷提高。從近期公布的相關數據來看,中國目前的學術水平、論文數量顯然已經提高不少,尤其是“模仿和跟蹤”國際學術發展的方面,進步很大。我們正在從世界科研跑道上的“觀眾”逐步成為“跟跑的運動員”,個別科學家也許已經認為自己是“領跑者”,我們會不會在眾多科研領域成為“領跑者”呢?在國家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的情況下,關鍵要看我們的科研群體能否克服心理自卑、避免盲目自大、崇尚學術自尊,建立學術文化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用中文發表論文,是科研人員的責任,也是義務。中國人不以用中文為榮,何談民族復興?
能不能在國際上成為科技的“領跑者”,在國際國內環境沒有重大改變,我們科研經費投入繼續增加的條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科技評價機制和導向,在做好科研分類評價,推行代表作和標志性成果的同時,要鼓勵科研人員用中文發表論文。
問:2018 年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后,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俗稱“破四唯”)。這么長時間過去了,為什么各種評價評估仍然難以有效破除“四唯”,難點在哪兒?
答:科技評價對科研機構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面對全面提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特別是在評價結果與資源分配和待遇掛鉤日益密切的條件下,科技評價中帶來的問題日益顯現: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象依然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分類評價實施不到位,對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工作激勵不足;科技支撐經濟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不夠;開放評價、長效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這些問題影響了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問:如何理解“沒有絕對正確的評價指標,只有與時俱進的評價模式”這句話?
答:長期以來,我國科研評價體制和政策的制定始終沒有脫離“計劃經濟”“政府主導”的束縛,就“科研”評“科研”,評價指標單一,重數量輕質量,重論文輕應用等。而破除四唯(五唯)的行動對于中國的學術、科技評價體系無疑是一個破而后立,建立中國特色新型評價體系的重要契機。
我國的學術以及科技評價其實一直以差不多每十年一個周期變化著,并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逐步演變。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改變都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嬗變,而非硬性調整,是順應了時代的自我迭代、更新。
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評價指標,只有不斷進化發展,與時俱進的評價模式,無論規則定得如何公正,都難免受專家知識面的限制,主觀判斷的偏頗,人情世故的影響;科技評價應該上一個新臺階:靠客觀數據積累,在合理分類評價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公開評價,讓學界和產業界廣泛參與。
問:如何建立科學有效公正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
答:以論文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導致大量的科研是模仿和重復,背離了學術科研的初衷。人才與科技評價工作要遵循 “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體系,針對計劃、項目、機構、人員等不同對象,根據國家、部門、地方等不同層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
同時,堅持公平公正,完善同行評議制度及評價專家庫,大力推進國際同行評議,尤其對國家重要研究機構、研究領域或學科及重大項目的評價要有國外專家參與;進一步完善評價意見的反饋機制、評價申訴制度以及重大項目評價結果公示制度。實行回避制度與專家組定期輪換制度;完善評價專家信譽制度,重大項目的評審應采取記名投票方式,評價專家名單應分級分類向社會公開,增強評價專家的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