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凡 梁華龍
(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該橋橋址處于我國西部山區,工程總體布置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總體布置圖(單位:cm) Figure 1 Overall layout (unit: cm)
橋梁布局形式以單跨式為主,主纜位置與鋼鉸線保持平行,其錨固方式為重力式錨碇。加勁梁組成部分主要為榀桁架,其中,鋼桁架結構如圖2 所示。因該工程項目所在區域具有風力強勁特點,由于橋梁跨度值較普通橋梁跨度大,但橋面較窄,所以鋼桁架人行懸索橋應具備較強抗風能力,以便保證索橋穩定性和安全性。

圖2 鋼桁架結構圖(單位:cm) Figure 2 Steel truss structure diagram (unit: cm)
借助橋位相鄰測站獲知基準風速,從周邊氣象站獲得風速資料,確保鋼桁架人行懸索橋靜風穩定性分析得到資料支撐[1]。
(1)初始風攻角具體影響
因工況情況不相一致,所以不同初始風攻角條件下臨界風速差異化表現:
+3° 、 0 °靜風失穩臨界風速均為100m/s、 -3 °時臨界風速低于100m/s,僅為95m/s(如表1)。

表1 初始風攻角 °+3 、 °0 、 °-3 時臨界風速
對比于初始風攻角 °0 條件下主梁位置移動,初始風攻角 °-3 主梁結構橫向位置移動幅度一致,需注意的是,這針對跨中部位和L/4 節點來講。風速值為100m/s時,增加幅度大于以往,但豎向風速非常態變化。
經歐幾里德范數計算初始風攻角 °-3 條件下臨界風速值,即95m/s,風速大幅度變化后,豎向風速隨之波動。總結可知,因初始風攻角 °+3 、 °0 、 °-3 分為三種情況,結合本文案例予以分析,鋼桁架人行懸索橋靜風失穩臨界風速差異變化。
根據臨界風速、基準風速相關規范及要求,具體分析鋼桁架人行懸索橋靜風失穩臨界風速值,一旦實際風速超過規范基準風速值,那么懸索橋穩定性得不到保證,并極易出現懸索橋完整性破壞現象。實際上臨界風速達到100m/s 時,符合規范要求,臨界風速大于等于2 倍設計基準風速,所以懸索橋只出現振蕩。工程項目設計階段增置抗風纜、中央扣,使用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凹陷現象,基于此,全過程分析主梁結構節點變化情況,并具體記錄。初始風攻角 °-° 3~0 之內,基于三分力系數特性分析臨界風速,因三分力變化幅度較小,加之,橋梁位置無顯著差異,所以臨界風速值相等。當外界力量動態變化,且橋梁位置明顯移動時,臨界風速值隨之改變,計算結果為9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