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松
(霍州煤電集團紫晟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霍州 031400)
對于礦井軟巖巷道圍巖破壞的控制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煤炭開采行業內的熱點話題及難點之一,針對各種軟弱頂底板巷道的支護與圍巖變形控制研究,眾多專家學者也曾做了詳盡研究[1-5]。霍州煤電集團紫晟煤業現開采2#煤層,煤層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層,最大厚度達8m,基本頂為厚泥巖層,最大厚度達10.89m,對于此類頂板巷道,以2-101回采運輸巷為例,錨桿與錨索均難以穩定錨固,巷道掘進2~3個月內出現了頂板變形嚴重,局部破碎冒頂等巷道失穩現象。現采用理論分析、現場實測、支護優化的綜合研究方法,對較厚泥巖頂板巷道變形機理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研究分析,并對現場巷道進行了支護參數優化,實施了“錨-網-噴”聯合支護方式控制圍巖,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降低了巷道返修率,具有較大的實際工程實用價值。
山西霍州煤電集團紫晟煤業2-101回采運輸巷掘進工作面位于礦井一采區,沿2#煤層走向布置,底板掘進,設計斷面為矩形,凈寬4.5m,凈高3.5m,設計長度775m,主要用于2-101回采工作面運煤及進風。2#煤層埋深430m~482m,平均埋深456m,煤層平均厚度3.5m,為中厚煤層,煤層傾角1°~5°,平均傾角3°,煤層為緩傾斜單斜簡單構造,煤層硬度f=2~3,屬于穩定性煤層。煤層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基本頂為泥巖,直接底為砂質泥巖,頂底板巖性特征見表1。

表1 煤層頂底板巖性特征
2-101回采運輸巷道目前采用錨網索聯合支護,頂板錨桿采用φ20×2000mm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每排6根,排間距為900×850mm;幫部錨桿采用φ20×2000mm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每幫每排4根,排間距為900×1000mm,幫部最下一根錨桿角度與巷幫為75°,每根錨桿配套使用φ130×8mm沖壓碟形墊片一個,每孔一條Z2388樹脂錨固劑和一條CK2360樹脂錨固劑;頂部錨索規格為φ21.6×8500mm鋼絞線,采用“三、二”垂直布置,間排距1600×2400mm、3200×2400mm,每孔配三條Z2388樹脂錨固劑,配合300×300×14mm的錨索托板;全斷面鋪設φ3mm鉛絲編制的網孔為40mm×40mm的金屬菱形網。
2-101回采巷道在采用以上支護方案后,當巷道新掘出后,巷道頂板表現為光滑平整,但當掘出巷道1個月之后,頂板表面開始出現崩裂,2個月后頂板局部出現網包,頂板破壞向更深部演化,同時巷道兩幫收斂明顯加速。距現場圍巖打眼探查表明,巷道頂板7~8m錨固區出現了更大范圍的圍巖位移現象,頂板上方泥巖層整體下沉嚴重,已經直接威脅到了巷道的安全。
結合以往研究中的大厚度軟弱頂板變形特征,經2-101回采巷現場觀察與實測分析,大厚度泥巖頂板煤層巷道變形破壞特征為:
1)巷道頂板下沉嚴重。現場觀測發現,巷道頂板下沉量占據頂底板移近量的70%以上,兩幫錨桿受力明顯高于頂板錨桿,說明頂板支護效果不佳,兩幫受力較大,隨著頂板下沉,頂板壓力必然導致兩幫破壞和更嚴重的頂板下沉;
2)巷道支護體失效。現場觀測發現,泥巖頂板出現不同程度的垮落冒頂現象,頂板錨桿部分下滑,錨桿桿體被拉出,錨桿錨索托盤外翻嚴重,多處發生掉落;還有部分頂板錨索出現拉斷現象,頂板金屬網變形嚴重,多處發生破斷,失去支護作用。
3)圍巖流變性較大。巷道掘進期間頂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如表2所示,在巷道掘進后初始80天內,圍巖慢慢穩定,但80天以后,巷道頂底板移近量出現明顯增加,動壓現象明顯。由此表明,巷道圍巖一直處于活動期,長期處于蠕變狀態,巷道壓力較大較持久。
4)頂板下位巖層破壞嚴重。在現場進行頂板鉆孔窺視如圖1所示,分析結果表明:巷道頂板0~2m內,整體較破碎,內生裂隙發育、相互貫通,如圖1(a);2~3m 內,存在一明顯水平離層,如圖 1(b);3~5m 內,存在垂直裂隙,但整體較為完整,如圖1(c);5~8m內,裂隙發育,局部范圍有離層,如圖1(d)。且巷道偽頂泥巖層易風化脫落,導致頂板不穩定性增加。

表2 頂底板移近增量及移近速度

圖1 頂板鉆孔窺視圖
1)地質條件復雜。泥巖頂板含大量黏土礦物成分,其在經過吸水-失水-吸水過程之后便附有了軟化、風化的性質;且泥巖頂板受頂板裂隙水、巷道濕氣的影響,流變性增強。
2)支護體承載能力不足。頂板錨索垂直布置時,錨索載荷隨頂板變形上升顯著,極易發生錨索破斷拉斷致失效的現象,此外,錨索垂直布置更易在頂板巖層內形成導水通道,加快水與圍巖的接觸,直接降低圍巖物理力學強度。
3)頂板下位泥巖層剛度不足。金屬網強度及剛度不足,對較軟弱泥巖不能形成有效的應力傳遞保護作用,相反會造成表面巖體破壞;此外,頂板錨桿錨固區巖層錨固剛度不足,導致巷道開挖后圍巖裂隙發育加速,頂板自上而下逐層產生拉伸與剪切破壞。
結合表1,以2-101回采巷為原型進行相似模擬試驗,觀察巷道開挖后圍巖裂隙發育演化規律情況,從而能夠體現巷道開挖后圍巖破壞、位移、變形的過程。如圖2,為相似巷道加壓后的破壞、變形演化過程。結合理論指導與相似模擬結果可得知,巷道破壞過程依次為:開挖、圍巖應力重分布、塑性松動圈擴大、節理層理弱面破壞、頂板下位巖層變形、頂板塊體滑移、兩幫煤體位移、頂板失穩。

圖2 圍巖破壞演化過程
綜上所述,2-101回采巷道厚泥巖頂板破壞分為三個主要階段:0~10天,巷道開挖后,泥巖層受載失穩,圍巖應力重新分布,巷道變形較快;10~80天,圍巖應力調整,逐漸趨于穩定狀態;80~140天,受上覆壓力、地應力、圍巖膨脹力作用,泥巖頂板裂隙擴通貫穿,且表面受長期裸露風化嚴重,此時亟需實施合理的支護方案,提高圍巖剛度,發揮圍巖承載能力。
設計新的巷道掘進斷面為4700mm×3600mm,較原先4500mm×3500mm斷面而言,提前預留了足夠厚度空間為接下來的巷道圍巖噴射混凝土做了準備。
1)及時封閉圍巖。在2-101巷道新的掘進后,及時對圍巖噴射混凝土,其中頂板表面噴射30~50mm厚,巷道兩幫上部500mm噴射20~30mm厚,噴射務必嚴實。
2)錨桿優化。頂板采用φ22×2500mm左旋螺紋鋼高強錨桿取代φ20×2000mm錨桿,為控制肩部圍巖裂隙發育,頂角與幫角錨桿均向頂角傾斜20°布置。
3)錨索優化。頂板錨索長度由原先的8500mm縮短為7000mm,布置方式由原先三二布置改變為三三布置,布置角度由原先垂直頂板布置改變為向兩側傾斜15°布置。

圖3 優化方案與原方案巷道斷面布置對比
4)錨網優化。頂板采用φ6.5 mm的鋼筋焊接網取代原先的鐵絲金屬網。優化支護方案與原支護方案巷道斷面布置對比如圖3所示。
優化支護方案經現場應用后,在2-101巷道掘進期間對巷道圍巖變形進行了詳細的動態監測。監測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圍巖變形量監測曲線圖
由圖4知,在巷道掘進0~20天內,巷道兩幫收斂速率較大,監測20天時,兩幫累積收斂量為64.9mm;20天后,兩幫收斂不再明顯,并逐漸趨于穩定,監測期間兩幫最大收斂量為72.4mm。巷道頂板在0~40天內下沉明顯;40天后逐漸趨于穩定,監測期間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09.5mm。巷道圍巖變形量均能夠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巷道整體較為穩定。
1)2-101巷道圍巖變形特征為:頂板下沉嚴重、圍巖流變性大、支護體失效、頂板下位巖層破壞嚴重;
2)2-101巷道圍巖變形原因為:地質條件復雜、支護體承載能力不足、頂板下位泥巖層剛度不足;
3)2-101巷道經支護參數優化后,可保證圍巖變形量控制在較合理范圍之內,巷道整體穩定性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