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寶
(山西新景煤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陽泉 045000)
關鍵字:重介旋流器;分選密度;電磁線圈;導磁結構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各行業(yè)均取得不菲的成績,與此同時,對于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在我國國民經(jīng)濟基礎中的煤炭行業(yè),我們需要在滿足工業(yè)需求的同時,對煤炭實行安全生產(chǎn)、深度加工,發(fā)展?jié)崈裘禾考夹g[1-2]。因此,煤炭洗選成為煤炭清潔利用的第一步[3]。國內(nèi)外洗煤廠大多選擇重介旋流器進行煤泥洗選[4-6],重介旋流器分選煤泥選擇性較強,但能適應大多數(shù)煤種,已得到廣泛的使用[7]。重介旋流器一般有兩產(chǎn)品和三產(chǎn)品之分,國內(nèi)大多使用三產(chǎn)品重介旋流器[4-6]。三產(chǎn)品重介旋流器是通過對重液密度的控制來調(diào)節(jié)旋流器的分選密度,但在正常生產(chǎn)過程中,還得注意中煤矸石的分選,這就使得二者較難得到平衡。因此,本文通過復合力場,即外加導磁結構的形式,探究磁場作用下煤泥分選效果,優(yōu)化導磁結構對重介旋流器分選調(diào)控方法。
試驗所選煤樣為-3mm的粗煤泥,其粒級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原煤中-3mm粗煤泥的粒度分布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備
重介旋流器在實際應用中為大型設備,不適合實驗室,因此,按照實際尺寸對重介旋流器進行縮放,搭建了試驗設備。其裝置圖如圖1所示。
該設備總共有三層,一層為準備區(qū),裝有煤樣入料及排料口,攪拌桶和渣漿泵。當開啟回料閥后,將試驗煤樣加入攪拌桶攪拌均勻后進行試驗。二層主要是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用于控制旋流器及整個試驗系統(tǒng),該層并伴有密度計,用來檢測底、溢流的密度,集料臺主要用于物料緩沖。三層放置旋流器,進行煤泥分選及物料分取。

圖1 試驗裝置示意圖
1.2.2 介質(zhì)分配規(guī)律試驗
介質(zhì)分配試驗的步驟如下:

1.2.3 粗煤泥分選試驗
在上述實驗裝置的攪拌桶中將煤樣與已知配制好濃度的重液混合,攪拌均勻,關閉回流閥。在計算機輸入試驗壓力0.08MPa。線圈及導磁結構已準備就位,煤樣與重液在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進行,當運行達到平穩(wěn)后,用不導磁的器皿取樣精煤、尾煤。經(jīng)脫介處理后的精、尾煤烘干后分級、稱重、燒灰,經(jīng)計算后得到不同條件下旋流器底流、溢流產(chǎn)品中灰分隨導磁結構的變化。

圖2 不同磁系布置下的溢流底流密度
從圖2可以看出,在無導磁結構和添加上導磁結構后,溢流介質(zhì)密度都是呈先增加后減小的順序變化,且在電流達到5A時,溢流介質(zhì)密度最大,且無導磁結構和上導磁結構作用下,溢流介質(zhì)密度差別也較明顯;添加下導磁結構后,溢流介質(zhì)密度在試驗電流范圍內(nèi)一直增加。同樣,對于底流介質(zhì)密度,無導磁結構和上導磁結構作用下,底流介質(zhì)密度先減小后增加,當電流達到5A時,底流介質(zhì)密度降到最低,且底流介質(zhì)密度有很明顯的差別;而下導磁結構作用后,底流介質(zhì)密度一直為下降的變化趨勢。這就說明,旋流器外部的導磁結構,會對旋流器內(nèi)底流、溢流中的介質(zhì)產(chǎn)生影響,這樣在帶煤試驗時,煤泥分選密度也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提高或降低分選效果,為試驗的可行性提供依據(jù)。
2.2.1 無導磁結構下粗煤泥分選試驗結果

圖3 無導磁結構下粗煤泥分選試驗結果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電流強度的增加,精煤灰分呈增大的趨勢,當電流強度達到5A時,+1mm粒度的煤樣精煤灰分有所輕微降低,1~0.125mm的煤樣精煤灰分仍增加;當電流強度變化時,+1-0.25mm煤樣尾煤灰分表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趨勢,當電流達到5A時,尾煤灰分達到最大,粒級為0.25~0.125mm的煤樣尾煤灰分隨電流的增加而減小。這說明,無導磁結構時,電流強度逐漸升高時,旋流器內(nèi)溢流介質(zhì)灰分增加,底流介質(zhì)灰分先增大后減小。當電流達到5A時,粒度為0.5~0.125mm的煤樣尾煤灰分降低,與此同時,其他粒級煤樣的精、尾煤灰分均升高,即旋流器分選密度升高。
2.2.2 上導磁結構作用下粗煤泥分選試驗

圖4 上導磁結構下粗煤泥分選試驗結果
從圖4可以看出,施加上導磁結構后,精煤灰分隨電流變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當電流達到5A~10A時,粒級為0.25~0.125mm的煤樣精煤灰分持續(xù)增加,0.5~0.25mm粒級的煤樣精煤灰分變化不太大,+1~0.5mm粒級的煤樣精煤灰分先升高后降低。對于尾煤灰分,上導磁結構作用下,各粒級煤樣變化趨勢一致。尾煤灰分隨電流強度呈先減小后增加又減小的趨勢,當電流為處于0~2.5A時,各粒級煤樣尾煤灰分均減小,電流為2.5~5A時,各粒級煤樣尾煤灰分都增大,電流達到5A~10A時,各粒級的尾煤灰分均又降低。由此可見,上導磁結構作用下,電流強度增加,精煤灰分先降低后升高,尾煤灰分先降低后增加又減小。電流強度為0~0.25A時,精、尾煤灰分均較低,旋流器的分選效果不佳;當電流強度大于5A后,精煤灰分隨變化不明顯,但尾煤灰分發(fā)生了明顯的降低,分選效果更低。
2.2.3 下導磁結構作用下粗煤泥分選試驗

圖5 下導磁結構下粗煤泥分選試驗結果
從圖5可以看出,添加下導磁結構后,隨著電流強度的增加,各粒級煤樣的精煤灰分均呈增加趨勢;當電流達到7.5A后,+1mm粒級的煤樣精煤灰分降低。對于尾煤灰分,隨著電流強度增加,尾煤灰分呈先減小后增加又減小的趨勢;對于0.25~0.125mm的煤樣,電流在2.5~5A時,尾煤灰分增加不明顯,當電流大于5A后,尾煤灰分迅速減小。因此,下導磁結果作用下,隨著電流強度的增加,各粒級煤樣精煤灰分升高,尾煤灰分先減小后增加有減小。電流達到5A時,個粒級煤樣精煤灰分增加,尾煤灰分也增加,分選效果不佳。
2.2.4 導磁結構的影響
通過上述試驗結果,選擇電流為5A時,探討無電流、無導磁結構以及上、下導磁結構作用下,各粒級煤樣精、尾煤灰分的變化情況,具體試驗結果見圖6。
從圖6可以看出,電流為5A時,比較上導磁結構和無導磁結構,+1~0.25mm粒級的煤樣精煤灰分呈增加趨勢,0.25~0.125mm粒級的煤樣精煤灰分降低;但各粒級煤樣的尾煤灰分均升高。下導磁結構作用下,精煤灰分變化不明顯,尾煤灰分降低。即電流達到5A,上導磁結構較無導磁結構,精煤灰分明顯增加,除粒級1-0.5mm煤樣尾煤灰分略有降低,其他各粒級煤樣尾煤灰分均升高,分選密度有所提升。

圖6 電流5A時的精、尾煤灰分變化
本文主要利用外加導磁結構作用于旋流器柱錐面,當電流強度變化時,通過介質(zhì)分配規(guī)律及粗煤泥分選試驗,探究旋流器分選密度提升或降低的試驗條件。通過導磁結構作用下的介質(zhì)分配試驗結果表明:上導磁結構較無導磁結構,溢流介質(zhì)密度會降低,底流密度升高;導磁結構作用下粗煤泥分選試驗結果表明:當電流5A時,上導磁結構較無導磁結構,精、尾煤灰分升高,分選密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