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玉
(廣東省徐聞縣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湛江524100)
近年來隨著螺旋主動固定電極植入技術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關注[1],螺旋主動固定電極植入技術可以降低電極脫位率,術后患者可及早下床,縮短住院時間,但國內研究[2]認為心房螺旋電極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手術操作難度極大,阻礙了雙螺旋主動固定電極技術的推廣。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心房心室雙螺旋主動電極在雙腔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過檢查確診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或房室傳導阻滯,均給予雙腔心臟起搏器植入治療,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嚴重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精神障礙,酗酒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43例。A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5~69歲,平均 (57.26±10.29)歲;病態竇房結綜合征26例,房室傳導阻滯17例。B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7~68歲,平均 (56.79±10.11)歲;病態竇房結綜合征24例,房室傳導阻滯19例。兩組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植入方法A組:采用心房心室雙螺旋主動電極植入方法,優先選擇在患者左側鎖骨下植入心臟起搏器,在患者左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確認穿刺成功后制作起搏器囊袋,X線左側位、左前斜位45°指導下將心室電極植入右室流出道高位、中位間隔,電極定位后將螺旋旋出,X線監視下見電極頭端標記分開,心腔內電圖可見ST段抬高的損傷電流,確定電極固定后在X線監視下將鋼絲撤除。在X線像前后位、右前斜位30°、損傷電流的指導下將心房電極植入右心耳底部或低位房間隔。術后需要臥床5 h左右。B組:采用心房被動加心室主動單螺旋電極植入方法,在X線像前后位、右前斜位30°指導下將心房電極植入右心耳底部或低位房間隔,術后臥床2 d以上。
1.3觀察指標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心房電極一次成功植入率、心室電極一次成功植入率、心房電極脫位率、心室電極脫位率、X線曝光時間、總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術后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隨訪時間和隨訪期間內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有出血、氣胸、感染、電極脫位及周圍神經損傷。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電極植入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心室、心房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B組2例在縫合固定心房電極時出現脫落,需要重新植入。見表1。

表1 兩組的電極植入情況比較 [n(%)]
2.2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X線暴露時間、總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A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 (±s)
分組 n X線暴露時間(min)術后臥床時間(h)A 組 43 2.73±1.18 64.98±10.27 4.15±1.06 B 組 43 2.99±1.20 66.86±10.34 54.22±1.22 t 1.013 0.846 203.154 P 0.314 0.400 <0.001總手術時間(min)
2.3 兩組的術后指標比較A組、B組的術后隨訪時間分別為(19.41±5.89)個月和 (19.58±6.12)個月;B組1例患者術后2個月發生囊袋感染,清創拔出后重新植入。兩組的術后隨訪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 (P>0.05)。見表3。
主動固定的雙螺旋電極和被動固定的翼狀電極是目前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中常用的電極導線,被動固定的翼狀J型電極多用于心房電極,但是臨床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重要問題[3]:①對于特殊的心腔內結構難以固定;②最后電極縫合固定的過程中電極導線易出現牽拉、推送過多,從而造成脫落,需要再次植入固定;③術中、術后電極脫落及因避免電極脫落而延長的臥床時間,并且拔出電極導線的難度增加。因此,心室心房雙螺旋主動電極在臨床上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關注。
表3 兩組的術后指標比較 [±s,n (%)]

表3 兩組的術后指標比較 [±s,n (%)]
分組 n 隨訪時間(月)電極脫位A 組 4 3 1 9.4 1±5.8 9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B 組 4 3 1 9.5 8±6.1 2 0 (0.0 0) 1 (2.3 3) 0 (0.0 0) 0 (0.0 0) 0 (0.0 0)t/χ 2 0.1 3 1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P 0.8 9 6 1.0 0 0 1.0 0 0 1.0 0 0 1.0 0 0 1.0 0 0并發癥出血 感染 氣胸 周圍神經損傷
心房螺旋電極導線植入右房低位間隔與人體生理解剖結構更加符合,且電極導絲需特殊塑形,導致在手術過程中操作難度增大[4],本研究中心室心房雙螺旋主動電極植入的患者采用J型鋼絲植入心房螺旋電極,位置為右心耳基底部,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導線斷裂、脫位、心臟壓塞和心肌穿孔等并發癥,而被動固定加單螺旋電極植入的患者中有2例在最后電極縫合固定過程中出現心房電極脫位,分析原因可能與電極易出現牽拉、推送過多,從而造成脫落,需要再次植入固定有關[5-6],導致X線暴露時間和手術時間稍有增加。被動固定加單螺旋電極植入的患者術后需要常規臥床休息的時間延長,增加了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被動固定加單螺旋電極植入與主動固定心房心室雙螺旋電極植入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有顯著差異 (P<0.05)。本院既往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下床活動后出現電極移位的現象,因此醫護人員交代被動固定加單螺旋電極植入的患者需臥床休息2 d以上,而主動固定心房心室雙螺旋電極植入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顯著縮短,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住院費用,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心房心室雙螺旋主動電極應用于雙腔起搏器植入術中,心室、心房電極脫位率低,安全、可靠,并且不增加手術時間、X線暴露時間,還能縮短患者術后臥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