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堂,陳勇平
(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yī)院1急診科,2普通外科,廣東 惠州516300)
腹部外科手術極易引發(fā)術后腹膜粘連形成,通常情況下會引發(fā)疼痛、腸梗阻等,同時使再次手術的難度增加[1-2]。目前,臨床尚未清楚腹膜粘連形成的分子機制。在纖維化過程中,核轉錄因子Sp1在膠原的合成與表達啟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探討核轉錄因子Sp1在手術創(chuàng)傷后腹膜組織中的活性改變與腹膜粘連形成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直腸癌手術患者108例,分為正常腹膜組 (開腹后第一時間將腹膜組織從切口左側2.0 cm處銳性切取)和創(chuàng)傷腹膜組 (手術后將腹膜組織從切口右側2.0 cm處銳性切取),每組各54例。組織獲取后第一時間保存在液氮中備用。正常腹膜組中男34例,女20例,年齡26~85歲,平均 (55.6±9.4)歲。創(chuàng)傷腹膜組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27~85歲,平均 (56.2±9.8)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①腹膜組織核蛋白提取與Sp1探針標記:依據(jù)美國PIERCE公司生產(chǎn)的NE-PERTM核蛋白抽提試劑盒方法將各組腹膜組織中的核蛋白提取出來,運用Bradford法對核蛋白濃度進行測定,然后在-70℃的溫度下分裝保存?zhèn)溆谩R罁?jù)加拿大GENEKA公司生產(chǎn)的Sp1 NUSHIFT檢測試劑盒對Sp1雙鏈寡核苷酸探針進行標記,T4多核苷酸激酶作用下用 [γ-32P]ATP對其5'端進行標記,經(jīng)MicroSpinTMG25分離柱純化后對探針放射活性進行測定。②腹膜組織核轉錄因子Sp1的DNA結合活性與特異性檢測:依據(jù)加拿大GENEKA公司生產(chǎn)的Sp1 NUSHIFT檢測試劑盒,將 4 μL DNA結合緩沖液 +10 μg核蛋白提取物加入0.5 mL Eppendorf管中,在4℃的溫度下進行20 min的孵育,將1 μL已標記寡核苷酸雙鏈探針加入其中,在4℃的溫度下繼續(xù)進行20 min的孵育,將4 μL加樣緩沖液加入其中,混勻,加樣。同時進行Sp1特異性競爭抑制實驗,兩組均設立特異性對照檢測,一組將50倍未標記變異寡核苷酸探針加入,另一組將50倍未標記特異寡核苷酸探針加入,在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60 g/L中進行2 h電泳,電壓為180 V,干膠,放射自顯影。采用Bandscan分析軟件測定電泳條帶灰度,計算平均光密度 (A)。核轉錄因子活性用各條帶A值表示。③腹膜組織的Masson染色:常規(guī)石蠟切片腹膜組織,脫蠟入水,用天青石溶液對細胞核進行20 min染色,Masson紅染液10 min,后水洗,10 mL醋酸水溶液1 min,5 g/L亮綠,鏡下變綠后以較快的速度脫水、透明、封片。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后30 min、1 h、2 h、3 h、4 h的Sp1活性,Sp1抑制性競爭實驗,腹膜組織的膠原纖維變化。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 (±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 (%)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腹膜組織中Sp1活性比較創(chuàng)傷腹膜組手術后30 min、1 h、2 h、3 h、4 h的Sp1活性逐漸升高 (P<0.05),且均顯著高于正常腹膜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膜組織中Sp1活性比較 (±s)

表1 兩組腹膜組織中Sp1活性比較 (±s)
注:與正常腹膜組比較,*P<0.05。
手術后3 h指標手術后3 0 m i n手術后1 h手術后2 h創(chuàng)傷腹膜組 (n=5 4) 正常腹膜組(n=5 4)手術后4 h S p 1 活性 6 1.1±1 1.5*8 8.3±1 5.7*1 0 4.5±1 5.2*1 2 2.3±2 7.0*1 3 4.5±1 8.3*3 1.1±5.2
2.2 Sp1抑制性競爭實驗50倍未標記特異寡核苷酸完全抑制第3泳道,無條帶;50倍未標記變異寡核苷酸未抑制第4泳道,較第1泳道、第2泳道有結合的特異性 (圖1)。

圖1 Sp1抑制性競爭實驗
2.3 腹膜組織的膠原纖維變化轉錄因子Sp1隨著手術創(chuàng)傷時間的延長被活化,手術后30 min腹膜組織中具有較厚的膠原層、較為粗大的纖維細胞、紊亂的排列,膠原纖維增生 (圖2)。
Sp1歸屬于 Sp特異性蛋白/Kr-uppel樣因子 (Sp/SKLF)轉錄因子家族,在所有被克隆因子中被克隆時間最早,形成途徑為3個保守Cys2His2鋅指特異結合[4]。轉錄因子DNA連接區(qū)域在3個鋅指的作用下形成,臨床普遍認為,Sp1對所有基因轉錄進行控制的途徑為通過GT或GC盒調節(jié)[5]。相關抑制腹膜粘連形成的研究[6]中,運用凝膠電泳遷移率改變分析法對人腹膜組織中手術創(chuàng)傷后不同時間的Sp1表達水平進行了測定,以期為Sp1的特異性調控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發(fā)現(xiàn)腹膜粘連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到核轉錄因子Sp1活化的影響。

圖2 腹膜組織膠原Masson染色 (×200)
本研究結果顯示,創(chuàng)傷腹膜組手術后30 min、1 h、2 h、3 h、4 h的Sp1活性逐漸升高 (P<0.05),且均顯著高于正常腹膜組 (P<0.05)。50倍未標記特異寡核苷酸完全抑制第3泳道,無條帶;50倍未標記變異寡核苷酸未抑制第4泳道,較第1泳道、第2泳道有結合的特異性。本結果表明,轉錄因子Sp1隨著手術創(chuàng)傷時間的延長被活化,手術后30 min腹膜組織中具有較厚的膠原層、較為粗大的纖維細胞、紊亂的排列,膠原纖維增生,與上述研究[6]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核轉錄因子Sp1在手術創(chuàng)傷后腹膜組織中的活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腹膜粘連形成,值得臨床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