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庚,郭木恭,蔡若琳
(汕尾逸揮基金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汕尾516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是該病的主要特點,及時有效的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然要求[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治療手段,被認為是該病的最佳治療方案,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的治療效果往往不如預期理想[2]。目前,雙抗治療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術期的應用較為普遍,其中阿司匹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抗血小板藥物,已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替格瑞洛是一種新型的P2Y12受體抑制劑,心腦血管內科均對該藥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效果持認可態度,認為對病情的緩解和控制效果明顯[3]。本研究納入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比較,觀察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②經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檢查確診;③發病時間≤6 h。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精神和認知異常者;⑤臨床資料不完善者。9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 (62.13±5.67)歲;病程0.5~6 h,平均病程 (3.12±0.45)h;合并基礎性疾病:高血壓21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12例,其他4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 (62.09±5.65)歲;病程0.5~6 h,平均病程 (3.16±0.46)h;合并基礎性疾病:高血壓22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癥11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降壓、吸氧、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基礎性治療,同時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首次劑量300 mg,后續每次劑量為100 mg,每天給藥1次。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氯吡格雷治療,口服,首次劑量300 mg,后續每次劑量為75 mg,每天用藥2次;觀察組采用替格瑞洛治療,口服,每次90 mg,每天用藥2次。兩組每個療程均為1個月,持續用藥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檢測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并比較,并分析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心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 (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 (LVEDD)和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 (LVESD),采用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聲儀 (美國GE公司生產)進行檢測。②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便秘、頭暈嗜睡、皮膚瘀點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的LVEF、LVEDD和LVES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的LVE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LVEDD和LVESD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45)對照組(n=45) t P治療前 43.02±5.27 43.16±5.31 0.126 0.900治療 3個月后 56.28±7.26* 50.89±6.45* 3.723 0.000 LVEDD(mm)LVEF(%)治療前 50.10±6.21 50.27±6.38 0.128 0.898治療 3個月后 42.20±5.34* 47.46±5.78* 4.484 0.000治療前 35.37±4.12 34.81±4.25 0.635 0.527 LVESD(mm) 治療 3個月后 29.41±3.05* 32.64±3.61* 4.585 0.000
2.2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9%,與對照組的 11.1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經冠狀動脈介入是主要手段,手術的作用在于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來促進心肌恢復有效灌注,從而縮小心肌梗死面積,實現對患者的救治[5];但是,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會對機體造成創傷,誘發炎性因子的釋放,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研究[6]表明,強化抗血小板治療能夠彌補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不足,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能有效改善預后。既往,臨床常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療方式,盡管氯吡格雷作為一線抗血小板藥物,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因為存在發揮藥效所需時間較長、與血小板受體不可逆結合等不足,會對治療的效果、安全性產生負面影響,并且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風險,進一步限制了治療效果的提升[7]。替格瑞洛屬于新型的環戊基三唑嘧啶類藥物,通過選擇性抑制P2Y12受體來發揮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的優點[8]。因此,可采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本研究采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LVEDD和 LVES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表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相較于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顯著。LVEF、LVEDD和LVESD均為主要的心功能指標,阿司匹林是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通過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起效快,在給藥2 h后血小板抑制率便能夠達到90%,二者聯合應用可以促進心功能的改善。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安全,雖然與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的差異不顯著,但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