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清,余柏林,湯策楊
(開平市中心醫院 骨科,廣東 開平529000)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內復雜骨折,發生部位在肱骨外科頸上方1~2 cm處至肱骨頭之間,因老年人群骨密度下降、肱骨頭呈現蛋殼樣改變,發生骨折后會影響肩關節功能,對骨折預后產生不良影響,臨床多主張采取手術方式治療,通過早期手術治療可有效預防骨折后不良預后結局[1-2],而手術方式的選擇與骨折預后效果存在密切關系。Neer分類將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分為四部分,包括一部分、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一部分骨折可依靠三角巾、石膏托懸吊,二部分骨折常見外科頸與大結節的撕脫骨折,三部分骨折多主張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3-4],四部分骨折多主張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治療。本研究探討鎖定接骨板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收治的11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入組標準: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結果均符合肱骨近端骨折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為閉合性骨折類型;患者治療依從性高;術前患肢未進行過手術治療;符合Neer分型中的Ⅱ~Ⅳ型;均為新鮮骨折。排除標準:排除開放性骨折;排除合并其他危急重癥者。112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中男39例,女17例;年齡范圍在58~75歲,平均為 (66.9±5.1)歲;左側骨折19例,右側37例;骨折原因:交通意外25例,跌倒20例,擠壓傷11例;Neer骨折分類標準: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29例,四部分骨折17例;合并疾?。焊哐獕?例,糖尿病6例,骨質疏松11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15例;年齡范圍在60~76歲,平均為 (67.6±5.0)歲;左側骨折20例,右側36例;骨折原因:交通意外23例,跌倒21例,擠壓傷12例;Neer骨折分類標準: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30例,四部分骨折15例;合并疾?。焊哐獕?例,糖尿病5例,骨質疏松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鎖定接骨板治療:術中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墊高患側,行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入路,分離保護頭靜脈,向內牽引露出骨折端,牽引后撬拔行骨折復位,采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在肱骨大結節頂點下方5 mm放置鎖定鋼板,在鎖定板中間放入鎖釘,在肱骨干中固定鎖定接骨板,采用C型臂X線觀察骨折復位與釘板情況,確定復位情況,在鎖定接骨板近遠端放入鎖釘,完成固定,術中適當修補肩袖損傷,在鎖定板縫合孔上縫合固定,拔除克氏針,肩關節被動活動,檢查關節活動與固定情況,術后利用三角巾屈肘懸吊固定3周,術后3天開始實施肩關節被動活動鍛煉,術后1周開始主動活動鍛煉。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行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入路,術中完全暴露骨折端后解剖接骨板放置位置同觀察組,反復調整解剖鋼板位置,采用螺釘固定。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的手術指標。②采用VAS疼痛評分法[6]評價疼痛程度,滿分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③采用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7],觀察項目包括疼痛 (35分)、功能 (30分)、活動度 (25分)、解剖位置 (10分);總分100分,優秀為90~100分,良為80~89分,可為70~79分,差為<70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手術指標觀察組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制動持續用時與骨折愈合用時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 (±s)
骨折愈合用時 (w)觀察組 56 89.50±7.10100.32±6.76 26.10±2.76 12.62±1.40 14.68±1.10對照組 56 91.10±6.73 98.48±7.10 30.60±2.55 13.02±1.35 17.36±2.02 t 1.224 1.405 8.962 1.539 8.719 P 0.224 0.163 0.000 0.127 0.000組別 n 手術用時(min)術中出血量 (mL)制動持續用時 (d)住院時間(d)
2.2 疼痛評分與肩關節功能評分術前,觀察組的疼痛評分和肩關節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術后1周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疼痛評分與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疼痛評分與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疼痛評分術前 術后1周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 5 6 7.0 1±0.8 0 1.9 0±0.2 0 6 9.2 0±7.2 0 8 5.3 0±5.4 0對照組 5 6 7.1 0±0.8 5 4.0 0±0.5 5 7 0.0 3±7.1 4 7 8.1 0±6.1 2 t 0.5 7 7 2 6.8 5 2 0.6 1 3 6.6 0 1 P 0.5 6 5 0.0 0 0 0.5 4 1 0.0 0 0肩關節功能評分
肱骨近端骨折后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局部腫脹、壓痛、有骨擦感、活動受限、合并肩關節半脫位等。傳統手術內固定方法可保證骨折復位后的效果,固定牢靠,可積極促進肩關節早期運動,幫助改善關節功能,但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會影響內固定術中常規鋼板與螺釘內固定效果[8],且內固定術會對軟組織與血供造成較大損傷,術后恢復用時長,而鎖定接骨板是近年來臨床鞏固骨折內固定治療的新型材料,應用優勢包括創傷小、固定效果好、螺釘松動風險低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治療效果多不理想,臨床多主張行外科手術復位與固定治療,手術目標是人工幫助恢復肱骨近端解剖位置,結合固定材料牢靠內固定,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制動持續用時與骨折愈合用時、術后1周疼痛評分、術后3個月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分析原因在于,對照組采取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中需暴露三角肌內部,三角肌與胸大肌會影響手術視野,不利于術中查看肱骨近端外側與靠后部分,術中應用解剖鋼板固定,對機體造成較大創傷,損傷骨質的血運,術后骨折斷端愈合用時較長,損傷局部神經,可能對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產生影響;而觀察組采取鎖定接骨板手術治療,優勢包括:鎖定接骨板材料符合肱骨近端解剖結構特點,使用簡單,不需要預彎;具有內固定支架效果,鋼板與骨膜表面存在間隙,減少鋼板摩擦骨膜的損傷,保護骨質血運,促進骨折愈合[9];材料鎖定后可有效抗拔除,提高骨折斷端的穩定性,患者術后可早期鍛煉,鎖定接骨板與螺釘之間存在固定角度,降低螺釘松動風險。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創傷范圍相對較大,術后短時間內患者會合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鎖定接骨板術中切開范圍與暴露面積相對較小,手術對局部組織損傷程度相對較輕,因此術后疼痛程度低。鎖定接骨板手術的直接優勢在于可有效降低術中損傷程度,可有效減輕疼痛,固定效果明顯,有利于術后關節功能鍛煉,改善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鎖定接骨板可有效減輕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