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李奕標
(潮州市中心醫院 骨外科,廣東 潮州521000)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發生率呈明顯增長的趨勢[1]。這與老年人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髖周肌群退變及老年人反應遲緩有直接關系[2]。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因素的制約,臨床保守治療以及手法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均不理想[3]。人工關節置換術能有效解決關節疼痛及髖臼穩定性的問題,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4],逐漸成為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的首選方案。目前,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已經得到臨床的普遍認可[5]。本研究比較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及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6月21日至2019年6月20日收治的80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均經X線和CT檢查確診。觀察組: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 (69.2±1.7)歲;陳舊性骨折25例,意外骨折17例;左髖關節22例,右髖關節20例。對照組: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 (63.3±2.1)歲;陳舊性骨折23例,意外骨折15例;左髖關節20例,右髖關節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P>0.05),均衡可比。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X線和CT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患者;②初次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③愿意參與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字者。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障礙者;②合并嚴重心臟病、重度感染者;③其他原因導致股骨頭壞死者。
1.3 手術方法
1.3.1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保持健側臥位,給予腰硬聯合麻醉。常規消毒,取左髖關節后外側弧形切口長約8 cm,切開闊筋膜后緣緊貼股骨切斷短外旋肌群,“T”形切開髖關節囊,暴露術區。自股骨小粗隆近端1.5 cm處截骨,取出股骨頭,測量股骨頭直徑,沿股骨縱軸線擴髓,根據股骨頭直徑試模,對比雙下肢長度,對于骨質疏松嚴重者植入適當的非生物型人工股骨柄、股骨頸及股骨頭;骨質條件良好者植入適當的生物型股骨頭。活動患髖關節,屈髖90°及內收髖關節10°無脫位,即可沖洗術區,置引流管后閉合切口。
1.3.2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腰硬聯合麻醉后健側臥位,常規消毒,于后外側入路切開長約11 cm的弧形切口,依半髖關節置換術術式暴露術區,測量股骨頭直徑,選取直徑由小到大的適當磨鉆打磨髖臼,至髖臼關節軟骨面普遍滲血后沖洗髖臼,選用相應直徑模具試模成功后置入相應直徑的生物或非生物型髖臼假體,測試假體穩定后,再以1~2枚螺釘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過程同半髖關節置換術。
1.4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術后應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6]評定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包括疼痛、功能、活動三個部分,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小于70分為差。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值 ±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的手術時長、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住院時長(d)觀察組 42 89.4±7.9 260.5±45.6 25.5±1.5對照組 38 119.6±10.2 350.8±68.2 28.4±2.1 t 15.39 7.26 5.12 P<0.05 <0.05 <0.05組別 n 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
2.2 治療效果觀察組的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2.11%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n,n(%)]
老年人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人群。研究[7]表明,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可積極改善患者病情。臨床上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包括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類型[8],此類手術的時間較短,在手術后不需要長期臥床,可避免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處不愈合等并發癥[9-11]。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操作技術日趨成熟。有研究[12]表明,臨床采用適宜手術及早期功能鍛煉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用時、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可緩解患者的心理及經濟壓力;全髖關節置換術用時長,相應出血量多,手術風險高,住院時間延長。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11%,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3.3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經濟負擔小,適用身體耐受差、術后運動要求低、經濟負擔較重的患者;而全髖關節置換術因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相應較多,適用于年紀較輕、對手術耐受性良好、術后有運動需求的患者[13]。根據患者不同的手術需求,臨床醫師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適宜方案,才能有效保證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于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而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用時相對較長,對患者的手術耐受性有較高要求。根據患者不同的手術需求,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案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