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輝
(洛陽市汝陽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河南 洛陽471200)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為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致死、致殘率均較高[1]。患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痛覺減退、淺昏迷、頭痛、意識障礙等,嚴重者可出現枕骨大孔疝、腦水腫甚至上位腦干受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控制血壓、清除血腫、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手段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維持生命體征,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置管吸引術對老年腦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61~74歲,平均年齡 (65.84±3.15)歲;出血量30~45 mL,平均出血量(36.68±4.51)mL;疾病類型:基底節出血19例,幕下出血8例,腦葉出血8例。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 (66.28±3.27)歲;出血量30~45 mL,平均出血量 (37.06±4.45)mL;疾病類型:基底節出血17例,幕下出血8例,腦葉出血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符合 《自發性腦出血治療指南2010》[3]內相關診斷標準;③無溶栓治療史;④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肺及腎疾病;②凝血功能異常、急性感染期;③精神疾病、溝通障礙;④合并大動脈血管畸形。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先行常規藥物治療,包括靜脈滴注25%甘露醇注射液 (天津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569, 規格: 250 mL ∶50 g) 0.25~ 2 g/kg、 馬來酸桂哌齊特注射液 (北京四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25,規格:2 mL∶80 mg)4支/次,1次/d,用前加入500 mL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同時,對照組行傳統開顱清除術治療:采取全身麻醉處理,隨后于腦出血部位做一馬蹄形切口,以腦非功能區作為手術入路,待骨瓣開顱后,從腦溝處分開腦回,進而到達腦出血部位;直視下抽吸血腫,操作中避免觸碰周圍薄層血腫壁;檢查是否存在新出血點,無異常則放置引流管,根據臨床實際情況確定骨瓣的留存,完成后行閉顱處理。觀察組行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采取局麻處理,依據螺旋CT影像圖定位穿刺點,隨后從矢狀平面穿刺進入顳部,行顱骨鉆孔并切開硬腦膜,操作中注意避開腦側裂血管區;將穿刺針直接送至血腫處,固定后拔除針芯,留置引流管并連接一次性閉式引流裝置;抽吸10~15 mL血腫后,向血腫腔注入注射用尿激酶 (遼寧天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3276,規格:10萬單位)2 500單位/mL,速度維持4 000單位/min,每2小時夾閉導管1次,6小時后開放引流;常規置管3~5 d,及時復查,根據血腫引流情況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是否拔除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4 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 (hs-CRP),采用酶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上海科華實驗系統有限公司,型號:卓越260)進行測定。②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的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4]進行評估,該量表滿分42分,分數越低則缺損程度越輕。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術后14 d,兩組的血清IL-6、TNF-α以及hs-CRP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的上述各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14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術前、術后14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 n IL-6(ng/mL) TNF-α (ng/mL) hs-CRP(ng/L)術前 觀察組 35 42.49±5.12 68.02±9.73 106.01±11.12對照組 35 41.53±5.44 67.39±10.50 108.36±12.57 t 0.760 0.260 0.828 P 0.450 0.795 0.410術后 14d 觀察組 35 8.12±1.69a 16.15±2.19a 24.46±4.23a對照組 35 14.08±2.35a 25.21±3.28a 32.31±5.20a t 12.181 13.591 6.928 P 0.000 0.000 0.000
2.2 神經功能術后3個月,兩組的NIHS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NIHSS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NIHS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3個月 t P觀察組 35 16.97±3.55 10.91±1.23 9.543 0.000對照組 35 17.02±3.68 12.08±1.74 7.180 0.000 t 0.058 3.248 P 0.954 0.002
老年腦出血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情緒劇烈波動等因素引發。患者在腦出血前驅期通常無特異性癥狀,進入發病期后,顱內血腫快速形成,且體積隨出血量逐漸增大,促使腦組織腔內充滿膠凍狀液體,其周圍組織則呈海綿樣變性,誘發急性阻塞性腦積水,同時造成大腦腦回逐漸變薄、腦溝逐漸變淺,進而改變腦室結構,導致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傷[5]。傳統開顱清除術可快速清除顱內血腫,同時降低顱內壓,減輕腦組織受損程度,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治療中需打開顱腔,易對周圍正常腦組織造成醫源性損傷;同時,將腦組織暴露于空氣中,容易引發感染,加重神經功能受損程度[6],影響預后。微創置管吸引術為新型簡易立體定位術式,具有創傷小、術時短、效果佳等優勢[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以及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上述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均P<0.05),表明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老年腦出血較傳統開顱清除術效果更為顯著。分析原因在于:微創置管吸引術采用三維立體定位技術定位血腫靶點,可有效縮短急診救治時間,利于盡早解除腦組織受壓迫癥狀,進而緩解繼發性腦損傷,改善患者預后。相關研究[8]表明,腦出血發生后,血紅蛋白迅速分解,誘發強烈氧化應激反應,刺激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從而損傷血腫周圍腦組織。微創置管吸引術通過建立通向顱內的安全通道,將引流管置入血腫,實行持續性引流,操作簡便且損傷小,利于有效清除血腫及炎性介質,同時術中無需進行開顱操作,對血腫周圍軟組織干擾較少,利于減輕炎性反應,降低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改善預后[9]。此外,采用局部麻醉可減輕呼吸抑制作用,預防麻醉毒性反應,同時降低醫療費用。
綜上所述,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老年腦出血的效果顯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