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鄧和麗,蔡羽中,劉秀堅,張建梅
(茂名市中醫院 手術麻醉科,廣東 茂名525000)
術后低體溫為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低體溫的發生與干燥濕冷的麻醉氣體、術區皮膚水分蒸發、術中代謝及輸注液體溫度較低帶走機體部分熱量等相關[1]。低體溫可導致患者對麻醉藥物的代謝減慢、凝血功能下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高等現象出現[2]。對于術后低體溫,常規的護理保溫措施較多,但臨床運用效果較差。六西格瑪作為臨床質量管理方法,以數據為基礎,在臨床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六西格瑪管理法對手術室全麻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的預防作用在臨床中得到了認可[3]。艾灸為中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穿透皮膚、驅寒通經等[4]。本研究探討六西格瑪管理法下采用艾灸對手術室全麻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的預防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進行全麻手術的患者共80例。納入標準:年齡18~75歲;美國麻醉師協會 (ASA)分級為Ⅰ~Ⅱ級;患者均為全身麻醉下行開腹手術;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疾病;術前采用免疫調節、抗抑郁藥物治療;術前合并發熱及感染等癥狀;臨床資料不完善。將80例患者依據手術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 (42.01±6.28)歲;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 (41.78±6.0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具體為:①心理護理:患者的情緒可影響血液的分配,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進行心理安撫,以溫和、安慰的語氣與患者進行交流,介紹手術室環境,減少患者的緊張情緒。②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保溫的重要性,在術前及術后均注意保暖,注意病房的門窗情況,防止患者吹冷風受寒。③飲食宣教:在術前及術后禁止患者食用冷飲及冷食,多食陽性食物,補充營養,禁煙禁酒。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足部穴位艾灸方法,在術后返回病房時對患者的中心體溫進行測量,若體溫<36℃給予治療,取穴:太溪穴和涌泉穴。采用六西格瑪管理法,操作步驟為:①成立專員小組:由護士長為組長,護士、麻醉師及藥劑師為組員,采用六西格瑪法進行培訓,包括低體溫的病因、治療及護理方法等。②測量及分析:低體溫多出現于術后30 min內,寒戰多發生于術后1 h內,術后低體溫及寒戰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手術室溫度過低、麻醉藥物導致機體熱量流失、保溫措施不到位、醫護人員警惕性較低等。③改造階段:術前1 h檢測保溫及加熱設施,加熱手術臺,打開加熱毯,加熱毯輸出溫度在43℃左右,加蓋棉被,直至患者核心體溫在36℃以上,術前10 min調整手術室溫度,用輸液輸血加溫儀將血液及液體加熱并置于保溫箱中待用,同時預熱皮膚消毒劑,依據不同要求將不同的液體加熱至適宜的溫度,嚴格進行手術臺滅菌消毒,采用呼吸器加濕瓶,提高患者吸入氣體的濕度。在手術結束前1 h通知麻醉恢復室及護理人員對病房進行保暖工作。
1.3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術前 (T1)、進入麻醉恢復室(T2)、復溫30 min(T3)、出麻醉恢復室時 (T4)的核心體溫,采用紅外耳式體溫計進行測量。觀察兩組患者的寒戰、躁動和低體溫發生率,寒戰為術后30 min內出現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縮抽動,躁動為患者出現焦慮、好動等行為,低體溫為患者任一監測點體溫在36℃以下。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核心體溫兩組患者T1和T2時的核心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T3和T4時,觀察組的核心體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核心體溫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核心體溫比較 (±s,℃)
組別 n T1 T2 T3 T4觀察組 40 36.67±0.30 35.14±0.18 36.39±0.24 36.89±0.31對照組 40 36.78±0.29 35.04±0.27 35.41±0.28 36.01±0.29 t 1.667 1.949 16.817 13.111 P 0.099 0.055 0.000 0.000
2.2 寒戰、躁動和低體溫發生率觀察組的寒戰、躁動和低體溫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寒戰、躁動和低體溫發生率比較 [n(%)]
全麻患者體腔長時間暴露,加之機體皮膚大范圍暴露,手術時間長,術中需進行液體輸入,腹腔需沖洗,是導致機體熱量丟失的主要原因,且全麻手術會對患者的體溫維持能力造成影響。全麻導致低體溫出現的機制為全麻藥物對自主體溫調節中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患者的發汗閾值上升,寒戰閾值下降,從而導致低體溫及寒戰的出現[5]。有效預防全麻手術低體溫及寒戰的出現在臨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西格瑪管理法為分析臨床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管理方法,可通過定義、測量、分析、改進及控制來提高工作質量[6]。六西格瑪法在界定階段可有效地明確項目范圍,可有效地向組員展示項目的內容、定義及影響,明確活動目標[7]。中醫認為,氣虛則溫煦作用降低,可出現畏寒肢冷、陰陽失調等病理變化。中醫認為,寒戰為寒邪入侵、損耗陽氣、氣滯血瘀所致,治療原則為溫陽散寒、理氣活血、調和營衛。全麻后患者出現寒戰為外感風寒和手術傷氣耗血所致。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等功效,對全麻術后畏寒肢冷及寒戰具有預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3和T4時的核心體溫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寒戰、躁動和低體溫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六西格瑪管理法下應用艾灸對手術室全麻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的預防效果顯著。本研究中,選取涌泉穴和太溪穴,其中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進行艾灸后可調整臟腑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具有抗御病邪、維持正氣的作用;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具有溫養陽氣、活血行氣、溫通經絡、調節陰陽、消除寒戰等作用。因此,在六西格瑪管理法下運用艾灸可有效降低手術室全麻患者寒戰及低體溫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六西格瑪管理法下應用艾灸可有效預防手術室全麻患者低體溫和寒戰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