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桃,常方圓,楊瑩瑩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心內三科,河南 鄭州450006)
冠心病是臨床心內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機體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或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的心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但由于部分患者對于該治療的認知度較低,易出現緊張等負面情緒,加之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因素致使治療后恢復情況并不理想[2-3]。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43~82歲,平均年齡 (64.58±6.3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 (5.62±2.14)年。對照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 (66.28±7.3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 (5.97±2.4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護理時間為兩周1次,100 min/次,共6次。具體操作如下:①創建團體活動小組:組長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由團體活動經驗豐富的資深護士作為實施者。護理前應整理并了解每位患者的性格及病情狀況,將病情類似的患者放于同一團體內 (5~8名)作為小組成員,同時組長與實施者需針對每次活動的實施流程、活動內容進行探討并制定相應措施。②第1次團體活動:由組長主動講解此次團體活動的目的、意義以及本次活動的內容,讓小組成員相互介紹,同時應用多媒體講解冠心病相關防治知識及危害。③第2次團體活動:組長闡述康復訓練辦法,同時邀請持續訓練患者分享自身的訓練方法與感受;由資深護士講述康復訓練要領,共同討論堅持訓練的辦法,積極尋找出患者未能長期堅持訓練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④第3次團體活動:回顧與復習上次康復訓練方法,并于資深護士帶領下集體練習1套太極拳;由資深護士闡述日常生活中飲食與情緒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并邀請習慣良好者分享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⑤第4次團體活動:應用輪流作答方式讓患者回顧其日常生活、飲食、情緒管理等方面的情況,同時向患者介紹家庭用藥方面的注意事項。⑥第5次團體活動:用藥情況檢查,令每位患者自行講述用藥體會,并針對存在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⑦第6次團體活動:采取知識競答方式對以上活動中所學技能與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并由組長主持舉行1次總結會議,令患者主動闡述活動結束以后的日常活動方案,分享并總結此次活動的收獲;患者間可自愿互留聯系方式。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周期均為12周。
1.3觀察指標①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應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 (CSMS)[4]評定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疾病知識管理、情緒認知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等7個維度,27個條目,各個條目評分相加則為自我管理總分,分值越高則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②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 (WHOQOL-BREF)[5]測定患者的生活質量,共26項,主要從生理、社會關系、心理、環境4個維度進行評分,每個問題分值均1~5分,分值越低則生存質量越差。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前,兩組的CSM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干預12周后,觀察組的CSM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CSM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CSM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 2周后 t P觀察組 4 9 7 5.3 6±3.5 4 1 0 2.4 5±4.0 3 3 3.3 5 2 0.0 0 0對照組 4 9 7 6.5 8±3.8 4 8 3.6 2±3.5 6 9.4 1 1 0.0 0 0 t 1.6 3 5 2 4.5 1 3 P 0.1 0 5 0.0 0 0
2.2 生活質量干預前,兩組的WHOQOL-BREF量表中各維度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干預12周后,觀察組的WHOQOL-BREF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WHOQOL-BREF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WHOQOL-BREF評分比較 (±s,分)
時間 組別 n 生理 社會關系 心理 環境干預前 觀察組 49 64.32±5.69 47.84±4.68 56.74±5.26 62.49±9.63對照組 49 62.74±5.12 48.61±4.37 55.69±4.58 63.87±9.82 t 1.445 0.842 1.054 0.702 P 0.152 0.402 0.295 0.484干預 12 觀察組 49 88.47±4.12 78.84±3.46 81.76±4.16 85.94±5.76周后 對照組 49 77.25±4.51 59.96±3.21 68.41±4.72 75.62±6.14 t 12.857 28.002 14.853 8.581 P 0.000 0.000 0.000 0.000
既往臨床針對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常輔以常規護理干預,但由于其對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關注度較少,因此干預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目標[6]。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是一種通過一系列護理措施以促使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方面達到愉悅狀態,進而滿足患者較高層次需求的護理干預模式[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周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CSMS評分與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均較高,表明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對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較好。分析原因在于: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通過成立團體活動小組,對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整理與掌握,同時對活動內容、流程等進行探討,有助于后期護理干預的順利實施;定期開展不同活動內容的團體活動,如通過介紹本次活動主要內容及冠心病相關知識,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度,從而提高其護理配合度與參與積極性;患者自我介紹有助于患者之間相互認識,建立初步病友間的信任;通過介紹康復訓練辦法、尋找未能堅持訓練原因并提供對策等措施可改善患者體質,使其較好地控制病情;通過回顧與鞏固訓練,告知患者飲食與情緒管理相關知識,并令患者分享相關經驗等能夠加深患者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其日常管理能力;通過告知用藥知識,針對患者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提供相應治療對策,以及知識競答等措施可強化患者對疾病、用藥的認知度,提高其用藥積極性;通過會議總結,每位患者分享此次活動的收獲可進一步加深患者對活動的認同感,使其能夠以平和、積極的心態并具有足夠信心戰勝疾??;同時患者間互留聯系方式能夠達到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的目的,從而減輕精神負擔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團體活動式延續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