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木子西 ●于文
“中國禁止4家澳大利亞企業對華牛肉出口”的消息12日引發輿論關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海關在對進口肉類產品進行查驗時,連續發現澳大利亞個別企業多批次輸華牛肉產品存在違反雙方主管部門共同確定的檢驗檢疫要求的情況。為保障中國消費者健康和安全,中方決定即日起,暫停接受4家澳大利亞企業肉類產品的進口申報,并已通報澳方主管部門,要求澳方全面徹底調查原因并作出整改。盡管許多媒體極力將此事與澳大利亞政府要求對新冠病毒源頭進行“獨立調查”聯系起來,但澳貿易部長伯明翰12日否認這是中國對澳大利亞做出的“報復”。
路透社12日引述澳大利亞肉類工業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哈欽森的話說,涉事4家公司約占澳大利亞對中國牛肉出口的20%。澳貿易部長伯明翰12日稱,中方的禁令是基于“高度技術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可以追溯到一年多以前。澳方正在與該行業進行討論,以制定全面的應對措施。《悉尼先驅晨報》稱,近年來,澳大利亞的牛肉出口增長迅速,這主要是基于中國的需求。去年,中國對澳牛肉的進口額達到28.7億澳元,是2018年的兩倍。澳大利亞肉類和畜牧業的數據顯示,去年對華出口占澳大利亞牛肉出口總額的24%。
澳大利亞通訊社12日的報道稱,澳大利亞肉類工業委員會將中方的禁令歸咎于“標簽問題”。哈欽森稱:“雖然不理想,但我們以前已經處理過類似性質的問題,并正在與聯邦政府緊密合作。”路透社稱,2017年,有6家澳大利亞企業肉類產品因“標簽問題”被中方禁止出口,數月后恢復。伯明翰12日稱,肉類產品出口行業對澳大利亞關系重大,“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與這些企業有關。更多的農民向它們出售肉牛,這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先是大麥,現在是牛肉”,路透社12日引述澳外匯交易公司AxiCorp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斯蒂芬·因內斯的話說,澳大利亞因關稅問題受到壓力。澳大利亞多家谷物出口商10日發表聲明,稱得到消息,中國將在10天之內宣布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大麥征收高達80%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報道稱,澳大利亞2019年是中國的第三大牛肉供應國,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盡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消費者遠離餐館,但中國的牛肉進口在2020年第一季度激增。路透社稱,一家中國國有貿易公司人士表示,中國禁止進口部分澳牛肉“對中方的影響很小,還有許多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口。沒有無法替代的(澳大利亞)產品。”“牛肉太多,價格疲軟。”報道同時指出,根據中國與美國政府達成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國已承諾增加購買包括牛肉在內的美國農產品。“如果澳大利亞大麥對中國的出口受到高額關稅的打擊,美國玉米和高粱種植者也將從中受益。大麥和玉米、高粱一樣,在中國經常被用作動物飼料。”
“在總理莫里森開始推動對新冠病毒起源的全球調查之后,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迅速惡化。”澳通社12日稱,伯明翰當天堅持澳方推動“獨立國際審議”的立場,同時稱“這與澳大利亞牛肉、大麥或其他產品的出口毫無關系”。
但更多的媒體將兩者聯系起來。在中國外交部12日的記者會上,澳媒記者追問發言人,中國駐澳大使此前曾提到中國民眾對澳大利亞正推動對疫情源頭的“獨立國際審議”表達不滿,可能不愿購買澳牛肉。“這與限制澳牛肉進口是否相關?”趙立堅表示,中國大使的有關表態是對澳方近來的一些錯誤言行引起中國人民不滿的擔憂,也是對兩國關系可能受到影響的擔憂。至于澳方推動所謂疫情“獨立國際審議”,全世界都清楚,病毒來源和傳播問題需要由醫學專業人士進行科學研判,利用疫情搞政治操弄只會干擾國際疫情防控合作,也不得人心。
《悉尼先驅晨報》12日引述西澳大學美亞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威爾遜的話稱,過去一周澳中貿易緊張局勢急速加劇,“明年我們的大麥可能無法出口,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升級,遠遠超出了中國大使的表態”。《華盛頓郵報》稱,中方的舉動凸顯了其“將經濟實力用作政治杠桿的意愿”,澳大利亞政治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對澳產品的限制措施與中國大使幾周前的“警告”有直接聯系,盡管堪培拉對這一問題持模棱兩可的態度。杰弗里·威爾遜對該報稱,澳大利亞和中國“都為彼此留下了出口匝道,他們將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12日稱,澳貿易部長伯明翰正在就牛肉禁運令尋求與中方搭檔的緊急對話,“因為澳農民擔心,中方擬議的大麥關稅可能會擴大到澳葡萄酒或海產品”。▲
環球時報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