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
一貫被認為是“獨立女性”的網紅“papi醬”,因為在微博視頻中稱呼自己的兒子為“小小胡”,遭一些持極端觀點網民攻擊。他們認為,“papi醬”把對后代的“冠姓權”拱手讓給胡姓丈夫,是所謂“婚驢”“胎器”。
雖然“papi醬”一直以“獨立女性”自標示眾,但是在后代姓氏上她有權自由選擇,并遵循中國傳統習俗的慣例。子女冠姓習俗僅僅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事,跟女性獨立不獨立風馬牛不相及。網絡輿論沒有必要去逼迫她做選擇,也沒有必要把“冠姓權”作為衡量“papi醬”是否獨立的標尺。
在中國傳統家庭習俗中,男人延續香火,后代理所當然承襲夫姓,這是男權社會的一個標志性習俗。實際上,西方很多國家也有這樣的傳統,而在中國則顯得更為根深蒂固。在傳統的婚姻當中,男女并非平等,女人嫁入夫家,要遵循“夫為妻綱”的理念,后代“冠姓權”理所當然落在男方手中。這種冠姓方式反映出婚姻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父母“冠姓權”在理論上是平等的。但是粗略統計,當代中國家庭子女的“冠姓權”絕大多數都是在父親一方。一些例外主要發生在知識分子階層。舉一個例子,我父輩相識的一個家庭育有三個女兒,老大隨母姓,老二隨父姓,老三姓名中干脆就沒有姓。這是一個在“冠姓權”上非常前衛的家庭案例。在當代中國婚姻中,教育水平越高,女性地位越高,家庭觀念中越會去追求男女平等,子女隨母姓是其中一個表現。
中國家庭在子女“冠姓權”問題上已經開始發生觀念變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追求獨立的女性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隨母姓。其實,“papi醬”與配偶完全有可能是平等的關系,不是男主女從,也不是女主男從,“papi醬”有“冠姓權”,其配偶也有“冠姓權”。
一些激進的女權主義觀點認為,女人在家庭中生兒育女、甘于奉獻,是所謂“婚驢”“胎器”,這就過分了。在傳統習俗當中,女方于家中奉獻較多。我們也注意到,現代女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正在改變傳統家庭分工格局。比如,我們做過一項城市家庭夫妻地位的調查發現:20%的家庭中男方權力更大;20%的家庭中女方權力更大;其余60%的家庭男女權力不分上下。這說明,在現代中國城市家庭中,性別因素對男女的家庭地位已經喪失影響力,決定夫妻權力地位高低的已經是其他因素了,比如誰的教育程度更高,誰的養家能力更強,誰就能在家事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性別因素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社會學研究將夫妻關系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男尊女卑,一種是男女平等。男權強大的國家有些甚至還有實行一夫多妻制。中國的傳統習俗也一向屬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類型。比如古代女人的名字不能進入祠堂,女性先輩在祠堂里不能擺放牌位,祠堂作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祭奉祖先的地方,一向為男人獨占。這是男女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中的表現,類似現象在其他男權制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
而在現代社會中,婚姻關系走向男女平等模式是一個共同趨勢。在全球范圍內,家庭關系正在從男尊女卑走向男女平等,中國在這個文化變遷中可以說走在世界前列。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個法律就是《婚姻法》,其主旨是反對包辦婚姻、買賣婚姻,主張戀愛自由、結婚自由、離婚自由。從那時開始,中國開啟了從傳統男權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家庭關系向男女平等關系的過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夫妻在家庭中權利與義務分配上越來越平等。
“papi醬”因為一句話激起網絡關于女權的大討論,說明現代社會女權意識相當高漲,但是有一部分人的觀點變得過于偏激,在男女關系中過于注重細枝末節,有點舍本逐末。我們判斷一對夫妻關系是否平等,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加重要的方面,如家庭重大事情的決策權、男女人格是否平等等等,而不必對細節吹毛求疵。
怎樣判斷一個女性是否獨立?應該看她在社會上、家庭中與男人是否有實質上的平等。女權主義運動中有很多流派,有些激進,有些溫和。這些千差萬別的派別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或稱為一個共同的底線,那就是要求男女平等。如果我們要把男尊女卑改造為女尊男卑,那就太過分、激烈、極端了。▲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家,本文根據訪談記錄整理)
環球時報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