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
新冠肺炎疫情自今年3月集中暴發至今,美國一些政客變換各種招數,操弄“甩鍋”把戲,想把其疫情惡化的責任推卸給中方。日前,美國17個州的檢察長共同簽署公開信,要求國會召開聽證會,調查所謂“中國隱瞞新冠病毒信息導致美國巨大人員損傷”的情況。而這17個州的檢察長齊刷刷地都是共和黨人,目前并沒有民主黨人參加。美國地方和社會層面在對華認識方面似乎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對此我們該怎么看?
首先,在疫情惡化難見拐點的背景下,繼續將抗疫工作予以政治化操作,美國一些政客試圖借助已產生廣泛且深刻破壞影響的疫情,推進“抹黑中國”的議題,以盡快形成一個全社會對華敵對的國內共識,使聯邦政府業已確立的“全政府型”對華強硬政策具可持續性。
就重大關鍵議題召開聽證會,通常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功能。它既可塑造公眾對重大議題的觀念,更可使猶豫不決的決策者快速理清政策優先議題,并集合內外資源盡快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上世紀40年代末美國政治精英說服公眾支持對蘇“遏制戰略”,60年代末著手對華戰略大調整,在這兩次政策大轉型中,聽證會都發揮了相當重大功能。
當下一些美國政客試圖利用民眾與地方政府對疫情的恐慌,通過舉辦疫情推責聽證會,達成民眾、州、聯邦協調“對華敵視”的全方位共識。不能不說,這是美政客對華政策繼續落井下石的危險舉動。
其次,聯署公開信完全由一些州的共和黨人檢察長簽名,而民主黨人未參與,這既展示出當下美國的政治撕裂,以及只愛權力、不問是非的既有弊病,也表明大選背景下兩黨如何借疫情打“中國牌”以提振選情各有考量。
諉過中國和請民主黨人檢察長加入聯署,將會塑造出“一位共和黨總統帶領美國擺脫疫情”的假象。而此舉枉顧的,恰恰是共
和黨政府領導美國跌入疫情深淵的事實。共和黨人這種逃避自身抗疫不力罪責,而聚焦追責中方的抗疫和拼選舉策略,與民主黨人在此次大選中“擊敗特朗普和再塑美國”的初衷不完全一致。“笨蛋,是疫情和經濟”應會是民主黨人抗疫和選舉的主軸。
當下病毒侵入白宮的現實,已生動展示出美國政府抗疫政策愈發陷入危機之中,疫情貫穿選舉年與美國經濟深陷衰退的前景,是民主黨人選戰獲勝的最有利資源。聚焦共和黨政府糟糕表現而非中國,或將是民主黨人選戰能否獲勝的關鍵。
第三,自2017年以來,華盛頓出臺并實施了在各領域對華深度競爭的政策,中美關系處在又一個關鍵轉折期。疫情與選舉相疊加,使今年大選很可能成為中美關系史的重大分水嶺。
如同1948年大選帶來美國走軍事為主、全球遏制蘇聯道路,以及1968年大選帶來美國與蘇中搞緩和那樣,今年選舉結果很可能
導致美對華政策迎來競爭快速加劇的局面。一方面,美推行既定的“全政府型”對華全球角逐政策;另一方面,政治精英誘導民眾逐漸確立“全社會型”對華強硬共識。兩者相互影響,從而使其對華競爭政策具備了跨黨派支持和具可持續性的戰略含義。
相比之下,中國對美政策依然堅持“協調、合作、穩定”主基調與互利共贏的目標。當中美各自對彼此關系有如此截然不同定位之時,中美關系如何發展就成為了一個不確定的問題。“誰引領誰”的彼此拉鋸過程,將決定未來中美關系的最終性質。誰與世界擁抱得更緊,誰就將更具塑造力。中國推進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政策為世界所普遍支持,相比之下,美國撕裂全球化與回歸保護主義政策飽受詬病。就此而言,我們相信時間站在中國一邊。▲
(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