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魚
有多少人,被這個春天打亂了生活,又多少人和我一樣,此時正坐在窗前沉思。這個忙碌的春天把我卷回了高中那段初學“寫計劃”的日子。
高一統一印發的計劃本,一欄一欄分得很細,我便也列得很細。然而,當計劃完不成時,我心情便會很煩躁。終于,我向老師訴苦。老師道:“你做得很用心,但是太過繁重嚴苛,沒有留出任何變化的余地。你不是預言家,當現實與你的計劃沖突,完不成的感覺當然很難受。”
常言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以前的我,認定“既知要變化,何須早計劃”,現在卻成了“費心列計劃,唯恐生變化”,從自由散漫到擔驚受怕,我始終未把握好平衡。那是我第一次,開始嘗試在計劃中,考慮可能出現的麻煩。
我用三年養成了列計劃且保持一定靈活性的習慣,緊張單一的高中生活里,這個辦法很有效,遇到小變故,也可以很快地彌補化解,事實上,學習任務里的變故無非就是時間緊張等可以預知的問題。
初入大學,也許是對這種計劃生活厭倦了,抱著三毛“沒有變化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似的心態,我寫下:“希望我的大學生活不要規規矩矩,要多經歷各種事情,哪怕是棘手的挑戰。”
“你會如愿的。”有人對我說。
沒錯,順風順水久了,就期待驚濤駭浪的壯觀,卻忘了它的兇險。
大型嘉年華活動采購任務于我到達廈門的第一天降臨——我的旅行計劃被打亂。毫無經驗的我面對巨額的清單,身處異地,沒有電腦。早上五點,同行人仍在熟睡,我偷偷爬起來訂貨……令人驚奇的是,我原本以為會徹底毀掉的旅行,卻與這見縫插針的工作相處融洽,我完成了任務,同時也吸滿了植物園溫軟的空氣,聽夠了鼓浪嶼的風琴聲,吹足了白城沙灘咸鮮的海風。
嘉年華后期仍一波三折,中途我曾幾次因意外的不宣而戰想過放棄,但最后還是硬著頭皮去處理了。持續了一個月的工作讓我疲憊不堪,然而此時我又不得不面臨另一個變故——原本定于國外的實踐活動,因國外學制差異,適值期末,對方學校取消了為我們提供的“教學”機會。在一個審批程序復雜、時間精確到半天、輾轉兩國的行程里,這一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我們不得不做好全程取消的最壞打算……
萬幸的是,在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交涉與準備之后,計劃終于如期開展。
行程間隙,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新加坡夜間動物園,望著滲出綠光的黑暗,我想起了廈門海灘上幽藍的夜晚,多么似曾相識的處境!我曾以為,我會用獨特的計劃規劃我的生活,但后來我明白了,計劃總是有變化,要盡可能地在事前考慮更多一點,留下余地。可是現在,僅僅幾件不大的意外,就讓我身心俱疲,一路上,我從抱怨,變為了習慣,再變為了接受。
計劃的意義在哪里?它不是為了能夠在事前規劃得多么詳細,拿出所有的預案以確保萬無一失,而是在一旦意外出現時能夠坦然地接受,從容地去處理。這也是閱歷的意義所在。
正因為明白了這些,當我面對半小時之內要準備一份報告時,當我面對晚會游戲環節臨場更換時,我仍能平靜地接過我的工作,盡管我之前幾乎對報告一無所知,盡管我們已經排演過各種主持意外預案。
也許有遺憾,但沒有抱怨,我仍會去做計劃,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絕不會再去鉆萬無一失的牛角尖。它既有千變,我便有萬化,把荊棘一點點化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