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高中生通過設置論層(分論點)來對中心論點加以切割、分解,從而將議論引向深入的做法,已經在“基礎等級”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能再向前走一步,將“切割、分解”能力提升至“整合”能力,在理清、理順論層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出事理發展的某種“必然”,就可以在“發展等級”上登堂入室了。那么,怎樣才能把論層有機地整合起來呢?其基本方法有如下四種。
一、事理邏輯貫通法
事理邏輯就是人、事、物演變、發展的內在原理、規律、機制等。整合論層,必須遵循事理邏輯。只有這樣,才能使論證思路保持事理上的貫通。此法注重的是“神(思想內脈)”,可謂“大道無形”。請看梁明成《做將天頂起來的高個子》一文的論層(劃橫線部分)設計:
……增強全社會的擔當意識,已刻不容緩。(第一段)
①擔當需要一個人有良好的品德。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品德,他才會有責任感;有了責任感,他才會自覺地承擔起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第二段)
②擔當需要一個人有果敢的勇氣。有時候,擔當就意味著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氣的。擔當,說到的人很多,但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呢?說到而做不到,大多就是因為缺少那份擔當的勇氣。……(第三段)
③擔當需要一個人有過硬的實力。一個人如果沒有過硬的實力,那么他即使“想”擔當,“敢”擔當,也擔當不起那份責任。……(第四段)
也許擔當正是療救當今社會諸多弊端的一劑良藥,那么,就讓我們涵養品德,蘊蓄勇氣,歷練實力,一起來做那個將塌下來的天頂起來的“高個子”吧!(第五段)
論層①中的“品德”決定著一個人有沒有擔當之“心”,“想不想”擔當。一個人連擔當的“想法”都沒有,他是不可能去擔當的。論層②中的“勇氣”決定著一個人有沒有擔當之“膽”,“敢不敢”擔當。一個人心里雖然“想”擔當,但如果沒有這個“膽”,他也是不可能去擔當的。論層③中的“實力”決定著一個人有沒有擔當之“力”,“能不能”擔當。一個人雖然有擔當之“心”,也有擔當之“膽”,但如果沒有擔當之“力”,也是擔當不“起”的。該文從心、膽、力三個層面對擔當進行了深度的剖析,清晰地畫出了擔當的事理邏輯路線圖,不僅讓人“信”,而且讓人“服”。
二、推斷頂真相扣法
論層是幾個論斷,它們在表述上呈現出“前一個論斷結尾的詞語是后一個論斷的起頭”的頂真特點,此法可以將幾個論斷在邏輯推理鏈條上環環相扣的關系清晰明了地呈現出來。請看惠辭章《敗,也要敗出儀式感》一文的論層(劃橫線部分)設計:
冷不丁一個“金掃帚獎”砸在頭上,演員們難以接受也可以理解。把別人的失敗弄得這么隆重是不是有點不太人道?可能會有點兒,但不可否認,這種有儀式感的失敗才更能讓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第一段)
①萬眾矚目下的敗,才有儀式感。……在有“觀眾”的情況下失敗,那么你的失敗就會有很多見證者,你的失敗仿佛成了一場頒獎典禮,眾多的“嘉賓”一起為你見證這一“神圣”的時刻,的確是有儀式感。……(第二、三、四段)
②有儀式感的敗,才更有痛感。……盯著你失敗的人越多,你就會越感到難堪;越感到難堪,給你的觸痛才會越強烈。有痛感的失敗才更有價值。(第五、六段)
③有了痛感的敗,才會有改變。……“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讓別人看著你出丑,你才會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下次在眾人面前挽回自己的面子。有了竭力挽回面子的欲望,你才能下定做出改變的決心。(第七、八、九段)
……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為此,敗,也要敗出儀式感!(第十、十一段)
該文用三個呈現出頂真特點的論斷,展示出從“萬眾矚目→儀式感→痛感→改變”的嚴密的推理過程,讓人既洞察舉辦方的良苦用心,又深味“金掃帚獎”對獲獎者的深遠意義。
三、過渡語句勾連法
用過渡性語句將前后兩個論層有機地勾連起來,并運用關聯詞語或闡釋性語句來表明或揭示它們在事理邏輯上的聯系,此法可以將幾個論層鏈接得更加平滑。請看邱瑾《成事之要》一文的過渡語句(劃橫線部分)設計:
……我認為,成功不僅僅要有堅持的精神,還要有探索的頭腦和創新的意識。(第一段)
……這足以證明,只要有堅持的精神,你就離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不遠了。(第二段)
光有堅持的精神還不夠,你還要有探索的頭腦……(第三段)
然而,探索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再聰明的人也會有遭遇瓶頸的一天。這時,創新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第四段)
成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我們只有擁有了堅持的精神、探索的頭腦和創新的意識,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第五段)
該文用兩個過渡句將三個論層(加點部分)串聯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有機整體。第一個過渡句運用的是關聯詞語“光有……還不夠,還要……”,它表明兩個論層之間是順承關系;第二個過渡句運用的是闡釋性語句“探索……重要”,它表明兩個論層之間是遞進關系。
四、名言名句收攏法
在素材庫中,搜索出一則包含幾個論層要義的名言名句,然后用之將幾個論層收攏起來。此法既可得名言名句至理,又不露斧鑿之痕。妙手偶得,讓人擊節三嘆。請看趙東《靠自己的羽翼飛翔》一文的名言名句(劃橫線部分)設計:
……只有揮灑自己的汗水獲得的成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第一段)
……沒有一個人不是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艱苦的奮斗取得成功的。……(第二段)
若想成功,也不能一味地埋頭苦干,這樣往往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所以要想成功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第三段)
愛因斯坦說過,成功的秘訣就是艱苦勞動加上正確方法再加上少說空話。真正瞄準了成功的人是走直線的,目標就是他們的終點,路不會多繞,話不會多講。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多做“額外功”,要盡量使自己的“摩擦阻力”為零。(第四段)
沒有人生來就比別人優秀,記著那是努力來的結果。堅信,成功靠自己。(第五段)
作者巧用愛因斯坦的一則名言,將三個論層(加點部分)收攏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
能切分,議論才能更深入;能整合,說理才能更合乎邏輯。相信以上四法一定能激發你的寫作智慧,引領你把論層整合得更嚴密,把事理闡述得更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