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每天穿著笨重的防護服,一連幾個小時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晚上濕冷得難以入睡,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醫學分會社區衛生健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高曉玲和隊友們同病魔爭分奪秒“搶人”,實現病區住院患者清零、患者死亡率為零、醫務人員感染率為零的56天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經歷。
早在1月22日,高曉玲就作為“省衛健委新冠肺炎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督導組”的專家赴陽泉、忻州進行疫情防控的指導工作。在疫情暴發時,她主動寫了請戰志愿書,馳援武漢同濟醫院的中法新城院區。到達武漢后,山西省內6家醫院119名醫護人員組成了“山西首批支援武漢的國家(重癥)醫療隊”,高曉玲任組長。
剛到武漢,辦好入住事宜后,高曉玲立即召集所有留長發的女醫護隊員,互相剪去長發。緊接著,高曉玲和一起出征的兩位醫生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他們相互鼓勁、打氣。隨后,他們又邀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有經驗的院感老師連夜進行新冠肺炎知識及院感、個人防護的培訓,指導隊員們穿脫防護隔離衣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確保到位。
高曉玲所在的病區,收治的都是由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從市內各處轉運過來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這里的患者大多要佩戴無創呼吸機和高流量吸氧儀。她和隊員們因人施策,把降低死亡率作為追求目標。具有25年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高曉玲,帶領醫生團隊將入院患者的病歷、醫囑、檢查單、化驗單、特殊報告單、病情變化等進行整理、劃分,嚴密把控病情變化,制定綜合全面的治療方案,對所有患者都力爭做到精細化管理、個體化治療。
2月4日,醫療隊員們第一天正式上崗。在開始接診的時候,高曉玲就收治了一名病情十分嚴重的患者。他雖然用著無創呼吸機,吸著很高濃度的氧,但血氧分壓只有30毫米汞柱(正常人在90~100毫米汞柱之間)。她和同伴立即將其轉入ICU病房,進行氣管插管。這項呼吸科很日常的操作,在傳染性極大的病毒前卻極具危險性。“從這位患者目前的狀況看,這個險我們冒得值。”高曉玲欣慰地說。
高曉玲不僅是治病救人的醫生,也是疏導患者心情的心理醫生。當天接診的還有一名94歲的老奶奶,高熱至39.4℃,她的家人也患病住院了,無法照顧她。老奶奶特別焦慮緊張,述說著自己身體的種種不適。高曉玲拉著她的手,親切而平和地說:“不要怕,有我們醫護人員在您的身邊,您要有信心,您一定能戰勝疾病的!”老人慢慢消除了恐懼和煩躁情緒,積極配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
“之前,我是很緊張,從未遇到過這樣重大的疫情。我也害怕,害怕自己被感染。只是作為醫者的職責所在,性命相托的職業精神所在,告訴自己不能退縮,我一定要勇往直前。我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勇氣,也許大概是在我選擇了當醫生那一刻起,就知道了醫生這個職業必須的擔當和責任。”高曉玲在她的戰“疫”手記中記錄了這段真實的心路歷程。
“醫生這種職業,以它非凡的仁慈區別于其他職業。”56天,山西首批支援武漢的國家(重癥)醫療隊共接診和管理114名重癥、危重癥患者,交出了14例危重癥、50例重癥患者轉輕癥,60例患者成功治愈的答卷,實現了確診病例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