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
《預測與發現: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是河北大學任瑞娟教授代表作之一,該書于2019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部基于當前的信息環境下探討數據新聞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專著,是作者數年來對未來媒體技術變革的深刻思考,也是在相關教育教學領域的勇敢實踐與細心開拓之作。
《預測與發現——數據新聞的理論與實踐》,任瑞娟著,科學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作者從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數據新聞實踐及獲獎作品案例分析入手,以實踐研究為基礎,梳理發現了重要史料,提出了新的發現。國內普遍認為的2009年英國《衛報》的數據博客是世界上最早的數據新聞案例,但作者通過對已公開的新聞實踐與研究成果的調查發現:數據新聞最早的案例是英國BBC于1999年制作的數據新聞作品“學校排名表”。該案例早于2009年英國《衛報》的數據博客10年。
作者對于數據新聞這一新事物的概念進行考證,發現:2006年,美國記者阿德里安·哈羅瓦提(Adrian Holovaty)在《報紙網站所需要的根本變革》中首次提出數據新聞的概念(Holovaty,2006),比國內普遍認為的歐洲新聞學中心于2012創建的在線文獻《數據新聞手冊》的數據新聞概念的提出時間提前了6年。
首先,數據新聞“是什么”的問題,學界還有頗多爭論,不同學科出身背景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這部新著源于作者的管理學、物理學、新聞傳播學三個學科背景,并將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念進行融會貫通,其新意在于很好地做到了文理交融、學科互通。筆者結合物理學中的空間維度理論,研究中將丹麥學者延森有關信息傳播的三個維度的媒介融合觀點梳理并加以引申,認為:網絡媒介為高維媒介,它囊括了以前的所有低于它的媒介形式,如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的傳播形式,可以認為正是融合了先前各種傳播媒介的網絡媒介才是數據新聞生存的基礎與土壤,或者說媒介融合理論為數據新聞的研究與實踐預置了媒介基礎、信息環境與理論基礎架構。而這一點,對于現在不少主流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學者來說,亦是相對困難的。
其次,關于數據新聞新的基礎理論的把握。通過大量的國內外數據新聞實踐研究,指出就新聞要素而言,數據新聞與傳統新聞相比,數據新聞的5W要素多不明顯。表現于數據新聞在傳統新聞5W1H六要素基礎上,新增了數據要素、超鏈接要素、交互化要素、場景化要素、可視化要素、語義化要素,即數據新聞的新的六要素,這新的六要素恰是促進數據新聞將新聞的傳播態與未傳播態二合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論述了數據新聞在新聞價值方面新增了預測性的關聯性。預測性是指數據新聞在評估事件發展和預測事件趨勢方面其新聞價值大大增強,關聯性是指數據新聞中相關語義關系的發現,同時數據新聞將新聞的時新性改寫為實時性。
首先,提出數據新聞制作“七步法”流程。
作者通過梳理作者通過世界范圍內數十個國家的數據新聞典型案例,對其制作過程、新聞要素、新聞價值等進行全方位的案例分析,并結合國內外獲獎作品的制作過程并結合對國內外業界同行的制作經驗的總結與歸納,作者認為數據新聞的生產,其核心就是在紛繁復雜的數據環境中用敏銳的新聞視角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特定選題,然后針對選題內容進行相關數據的抓取、清洗與過濾、分析與挖掘前端設計(包括交互性、個性化、語義化等設計)、可視化呈現、故事化講述,從而完成數據新聞的報道。
作者認為,數據新聞制作的核心是特定主題新聞價值的發現、相關數據的處理、前端設計、可視化呈現、故事化講述,通過這些制作過程的實施,是以新聞價值不斷提升為主旨的,強調數據新聞制作過程中要以客觀的態度摒棄個人的知識結構與所帶來的認知局限與偏見,“讓數據說話”,服從“數據引爆點”等成為數據中發現的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讓數據說話”“數據引爆點”等概念在新聞實務教學與實踐中頻繁出現,也表明當前正在興起的數據新聞實踐中,也更多驗證了作者的觀點。
其次,指明數據新聞制作中數據分析與關系挖掘是重點。作者將自己對于數據的把握密切地融入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的建構中。在數據挖掘和技術推演中,一般的文科學者很難深入到具體的工作中,難以應對復雜的數據采集和清洗過濾程序,難以獲得較為直接的使用體驗。更有,隨著語義網技術發展及云計算、智能硬件等新技術的實施,大數據才有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而如何準確,以第三代互聯網—語義網為背景的場景化知識服務,越來越成為互聯網的關注重點,成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未來新聞的制作要符合當前語義場景的網絡化知識傳遞,也就是提供跨時空的場景化知識服務的功能,即語義化場景是基于用戶的核心需求凝練出相應的核心概念,圍繞核心概念利用本體、關聯數據等語義技術將圍繞核心概念的相關數據資源進行語義化聚合,通過數據可視化,發現并揭示數據關系,發現數據趨勢,從而進行個性化新聞的定制與基于智能算法的推送,為用戶的決策活動提供基于場景化的語義層面的新聞資訊服務,而這些只有數據新聞才能得心應手。作者基于近20年的元數據與語義化數據組織的研究,對于數據語義化及數據分析信手拈來,能夠很好地把握數據新聞中數據的靈魂,并將這些理解與把握深深地融入新聞學的學科里。
再次,作者還從信息學視角將數據新聞的傳播路徑做出深刻分析與論證。作者通過國內外幾十個國家數據案例分析,對其傳播進行深入探討,綜合把握信息的本質屬性,結合社交網絡中信息擴散特點對誕生于網絡環境中的數據新聞傳播進行了深入探索,指出數據新聞的傳播與傳統新聞相較,其傳播路徑與模式有更明顯的特征,作者將其傳播路徑與模式歸納為:單項無反饋傳播、雙向低反饋傳播、多向交互式傳播以及定向定制的個性化傳播等。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將數據新聞的讀者反饋納入研究中,這是非常必要的。媒體通過數據分析來確定新聞事件中的各利益方的某些相互關系,再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有數據支撐的分析過程是客觀真實的,增強了新聞的可信度。
筆者認為:新聞學的實踐和理論形態應當是鮮活的、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本書從“數據新聞”這一特定分支的認知與構建入手,對于新聞學的未來發展,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的層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借鑒與啟迪,這一成果可以成為通向未來新聞學中形成一個顯眼的路標。作者通過對數據新聞基礎理論的“神”與數據新聞制作傳播等外在的“形”的有機融合,形成了數據新聞的“形”與“神”的有機體,這恰如數據新聞將新聞的傳播態與未傳播態有機結合,是“二合一”的有機體一樣,將為數據新聞的研究與實踐的穩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數據新聞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為新聞學的建設與發展指出一個新方向,這正契合了作者于2014年的國際會議中提出來的重要觀點“數據新聞——新聞2.0”的思路,這與國內外學者關于社交網絡(WEB2.0)環境下的新聞理論與實踐將會發生重大變革等觀點與主旨一脈相承。
我相信沿著數據新聞,這一新聞學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新路標的不斷探索,將大大推進未來新聞學的學科新形態的構建。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