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夏


生命的本質都是向上、向善的,我們都渴望自己有強大的自控力,可以抵制誘惑,管理自我,高效地投入學習當中。可是,卻有很多同學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學習計劃無限拖延。
一、哪些因素削弱了自控力?
1.自我意識不明確,導致自控力無處安放
“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力的兩種表現,想要在需要“說不”的情況下“說不”,在“說好”的時候“說好”,還得有第三種力量:牢記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這種時候,需要思考的就不是自控力強弱的問題,而是自控力著力點的問題。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目標、興趣是什么,甚至連模糊的夢想都沒有,迫于成績排名和父母、老師的壓力,從而被動學習,學習動機來源于外部條件。一旦脫離了學校的管控,便不知道該如何學習。
2.情緒消極,更容易使人屈服于誘惑
相信很多同學在這個因為疫情而延長的寒假里一邊為不知道何時返校上課而感到焦慮,一邊卻輕易地被手機“俘虜”,被零食誘惑,老師布置的作業擺在書桌上卻遲遲不動筆,能拖一時是一時,然后又陷入懊悔和自責,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
壓力的來源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我們的大腦更容易被誘惑。因為此時大腦的“獎勵中心”會釋放多巴胺,這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渴望——逃避眼前困境,及時行樂。
以上是同學們自控力被削弱的兩個常見原因。此外,還有自信心、人際支持等影響因素。
二、拒絕拖延、提升自控力的法則
1.挖掘內心渴望,發揮夢想的力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本能。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業時,他會有巔峰體驗,那種幸福是無法言喻的。那么,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你現在所做的讓你離夢想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在迷茫時,你不妨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你是為了什么而學習。比如,你想通過努力考取哪一所大學,以后想從事什么行業的工作,甚至以后想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如果你還是迷茫,你就繼續去做更多的探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那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2.照顧自己,停止內耗
照顧自己包括兩個方面:身體照顧和心靈呵護。前者要求勞逸結合,早睡早起,膳食豐富,不虧空身體打疲勞戰。只有每天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可以專注學習,完成計劃,把拖延癥治好。后者要求接納自己,不苛求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懈怠,停止自責和自我否定,擁抱疲憊無助的自己。在陷入焦慮而感到無助時,最糟糕的就是和情緒對抗,否定、排斥這個“充滿負能量”的自己,這就是發動內部戰爭,自傷元氣。這樣只會越來越懶惰,促使自控力飛速滑坡,甚至會產生自我放棄的心理。
3.轉變思維方式,“被動”變“主動”
“不想學”和“懶得學”是“被動學習”的兩大特征。要想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思維方法是哪一種。你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還是不斷成長的?這個問題對應著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型:
特征 僵固型心智 成長型心智
對挑戰的看法 畏懼挑戰 擁抱挑戰
對困難的看法 遇到困難容易放棄 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
對努力的看法 認為努力并沒有什么用 認為努力可以讓自己獲得進步
對批評的看法 漠視別人對自己的建設性批評 善于從批評意見中學習
對別人的成功的看法 視別人的成功為威脅 從別人的成功中學習或受到激勵
習慣性的自我評價 “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我表現得很聰明還是很笨?” “我是否變得更好了?”
“我是否贏得了更多的挑戰?”
很顯然,成長型心智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不斷成長的,不斷挑戰自己,并且認為努力可以讓自己獲得進步,持這種觀點的人會對自己更有掌控感,自控能力更強。而僵固型心智的人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牽制、自我否定,從而變得被動,缺乏努力的決心。
那么,如何才能轉變學習思維方式呢?《精進》一書中的方法值得借鑒: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把封閉性、絕對化的總結性評價改為開放式、啟發式的提問,比如不要說“我肯定考不上一本”,而是問“要考上一本我還有哪些努力可以做”;不要說“這道數學題我肯定解不出來”,而是問“還有沒有更簡便的解法可以把題目弄懂”……在不斷的挑戰和探索中,你會發現學習的樂趣,特別是獲得進步以后。慢慢地,學習的主動性就會越來越高。
“自律者得時間,得時間者得天下”,希望同學們都能提升自控力,“甩掉”拖延,學有所得,收獲更好的成績和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