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難題,得到一些必然要放棄另一些,但這正是選擇的意義所在。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尤為重要。
“糾結”選科
從小學到初中,我都是人們口中的“學霸”。一直以來,語文和英語都是我的強項,初中政史地強調背誦和記憶,對我而言很簡單。相反,物理、化學則學得比較吃力,初三的時候靠海量刷題才把成績提上來。高中入學軍訓,到了分科的時刻,我開始糾結。
身邊很多人認為學理科才有出路,更好就業。我的父母也希望我學理科,親戚朋友也都對文科有偏見,認為只有學習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像我這樣的“學霸”,怎么也不應該去學文科。
再加上我高中就讀的重點中學,以理科聞名。雖然我自己更喜歡文科,但是初中物理、化學成績不算差,也受身邊環境的影響,我最終分科選了理科。那時我也以為,只要努力,不就是刷題嗎?不就是物理化學嗎?少睡多學,肯定不會太差的。
“毅然”轉科
因為中考發揮得不錯,我被分到了A班,可開學不久后,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清醒地意識到我和別人的差距。上物理課時,有時我連題目意思都還沒讀懂,就已經有同學搶先說出答案了。
我堅持著重復刷題的老套路,很辛苦,也很迷茫,就這么磕磕絆絆,一年過去了,我留在了A班,但是理科成績只能說是吊車尾。
會考的時候,班級一大半的同學都過來問我政史地的題。有同學跟我說:“大家都是一起聽課,感覺你課后也沒有花太多時間,為什么你的文科成績那么好呢?”
那時候我才開始疑惑,大家都是一起聽課,我甚至比多數同學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怎么他們的理科成績就那么好,為什么我這么努力還是比不上他們?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學理科?
讓我徹底清醒是一次宣講會,宣講人是高考文科狀元、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以他的成績明明可以去更熱門的專業,但是他和我們說:“既然可以選擇,為什么不選擇自己熱愛的呢?大家覺得詫異,只是因為哲學不適合你們罷了。同樣的,其他專業也很好,但并不適合我?!?/p>
我回家后想了很久,我不甘心只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讀不喜歡的專業。我在文科上沒有花費太多精力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如果我像學理科一樣努力學文科,結果會不會不一樣?但是這也意味著我要放棄之前在理科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還要花成倍的努力去追趕其他文科生。
最終,經過一番思索,我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轉入文科班。
奔向熱愛
為了跟上文科班同學的學習進度,我每天早上早起半個小時背政治、歷史,取消一個小時午睡時間,改為躺著休息十分鐘,中午從家里帶一個面包留著晚上下課到晚自習中間的時間吃,十點半下了晚自習之后還要繼續在自習室學習。上學、放學的路上也會拿著口袋書背一些知識點。同樣是努力,學文科時卻沒有學理科時的那般痛苦,反而越來越有動力。
高考結束了,我現在在內蒙古的一所“211工程”大學繼續求學,讀著喜歡的專業?;叵肫馂榱烁呖级疵哪嵌螘r光,我沒有痛苦,也沒有后悔。
有一種青春叫高考,而青春的意義就在于奮斗。我很感謝當年那么勇敢的自己,披星戴月奔向理想。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那片森林,在數不盡的分岔口有數不盡的選擇,或許你也曾迷茫,但無盡的希望是盾,可以抵抗荊棘;正確的選擇是劍,可以刺破暗夜。
當我踮起腳尖,向遠方望去,天地遼闊,一片寬廣。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人生路上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自己熱愛的世界里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