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峰

寬寬窄窄的麥田里,積雪尚未消盡,白白綠綠,胖胖瘦瘦,星點斑駁;村莊上,彩旗橫街而懸,家家對聯紅,戶戶燈籠搖,春節就在跟前了。
年貨早已備好,肉、蛋、雞、魚,菜、果、糖、茶,全乎得很。這是多年的慣例,初一干兒子到,初二倆閨女回娘家,初六外甥、侄子們還要來,82歲的老郭把年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菜單也已提前盤算好,鹵煮花生、姜汁松花蛋、五香豬頭、肉末灌腸、油燜大蝦……八涼八熱,不怕剩就怕少,村里人過年,要的就是豐盛,要的就是富余。
家家戶戶正忙著包餃子,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響起來了:“鄉親們,串門聊天的停會兒嘴,包餃子的放會兒手,給大伙兒說個火燎眉毛的事兒。南邊發生了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厲害得很,今年過年啊,都甭串門了、甭拜年了、甭走親戚啦,告訴在外的親戚、孩子們,都甭回來啦,都重視起來啊。我再說一遍……”
“不叫走動啦——”老郭拉著長音,郁悶地看著老伴,“村里說哩,上面的通知,南邊鬧疫哩,怕傳染……”
“南邊和咱這兒嘛關系,遠著哩,也就是說說的事。”老伴兒不以為意。
“要是不急,不會大過年的響喇叭。”老郭若有所思。
“自個兒家的人也不行?”老伴兒問。
“可不?不行。”老郭瞪著雙不大的眼睛,目光堅定。
“炮仗禁了,親戚也不讓走動了,還叫個年?”老伴兒的語氣,埋怨加不解。
“這個年,八成要這么過了。”老郭嘆了口氣道。
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疫情”成為代梅村全村人的話題。原因來自兩個字:防控。
村上兩條主道,四個進出口。先是西口攔了繩子,接著東口設了路障,再接著南口擋了欄桿,僅剩下的北口,也擺了擋牌,站了村干部。
大喇叭閑不住了,沒有了鞭炮聲的村莊,斷斷續續的廣播聲成為唯一動靜。形勢播報、政策講解、防護知識、上級規定……輪番上陣,一遍又一遍地播。
人們開始坐不住了。
最先熱鬧起來的是村民微信群,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刷了屏,網站信息截圖、短視頻鏈接、安全防護知識、疫情定時播報……幾天前離每個人還很遙遠的事,一時間走進了代梅村人的生活和日子,走進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年。
接著是悄沒聲跑出來站到門口的人們,他們觀望、試探,想通過大路上人們的走動來判定“大喇叭”的真實性。可不是嘛,人們都還等著拜年哩。
除夕夜,老郭翻來覆去睡不著。年三十晚上,除了本家兄弟進屋打了個照面,不到一杯茶工夫就走了,之后再沒人來。這讓老郭心里很不得勁兒,村里人講人緣,好面子,來的人多人少,就是最好的證明。
四點多鐘,遠處隱約傳來幾聲鞭炮的悶響,老郭推了把熟睡的老伴兒,“該起了。”
老伴兒洗漱、燒水、煮餃子,老郭開了屋里、院里、大門口所有的燈,兩扇大門吱呀呀地打開,像蝴蝶展開了翅膀。
吃罷餃子,端出備好的煙、糖、花生、瓜子,老兩口坐在屋里一聲不吭。老郭輩分高,拜年的后生們自然就多,他們每年都要提前迎接。
五點,沒人來。五點半,還沒人來。六點多了,仍舊沒人來。東方都飄魚肚白了,還是沒人來。
老郭心眼兒里就有些失落,他站起身,到大門口瞧瞧,大路上空蕩蕩、冷清清的,哪有什么走動拜年的人群啊!
聯防起來,一個村就是一個堡壘。
畢竟是“年”這個日子,親戚不走動走動,真的好似有了虧欠。幾天里,村北口斷斷續續開始人頭攢動。
然而,大包小包準備出門的人都被村干部勸了回來,“管控起來不僅是為自己好,是為一家人好,更是為親戚家的人好,萬一有了事,連累一大片……”村干部的話,言簡意賅,直戳要害。吧嗒吧嗒話里話外的滋味,人家說的確實是這個理兒,自個兒拿著命不當回事,不能說別人也不當回事,更何況,還可能連累一大片呢……
外村稀稀拉拉走親訪友的,也被拒之村外了。同樣的話,同樣的道理,村干部說得清楚,人們聽得明白,疫情猛如虎,張著血盆大口去咬人。“回吧,回吧。”親戚們打心眼兒里認同了這句話。可不是嘛,非常時期,誰還不理解其中的得失輕重?不走動,親戚斷不了;平安了,日子才會長。
干兒子打來電話:“干爹,今年情況特殊,不過去了,電話里給您二老拜個年。”
放下手機,老郭心里不得勁兒,頭腦卻清醒得很。他這一輩子,老實巴交,勤勤懇懇,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老百姓過日子,要聽話,聽黨話,跟黨走,要不然日子就走偏了。三年自然災害、“非典”……老郭這一輩子經歷的大災小難多了去了,不都是本本分分聽了國家的話、照著上面的規定做,最后都好起來了嗎?這是一輩子的經驗之談,現在的舒坦日子就是這么來的。
“都甭來了。”老郭揣著手,低著頭對老伴道。
“妮子她們也都不讓來了,倆寶可都大半年沒見了。”老伴兒說。
思忖片刻,老郭拿起手機,撥了號碼。
不走動,不串門,代梅村卻“火”了一批人。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上開了賬號,自編的段子、自拍的視頻、自找的樂子、地道的家鄉話、濃濃的故鄉音、滑稽的表演秀,發出去,不求多少點贊量,求的是給認識的親友們獻點兒笑聲。老郭也跟著年輕人學會了視頻聊天。
“叫你娘看看二寶唄,你娘想了。”老郭對電話那頭的二閨女文素說。
視頻里,二寶咧著嘴,露出剛剛掉了牙的豁口,沖著老兩口笑。視頻這頭,老伴兒顫抖著嘴唇:“寶換牙了,寶長高了……”
管控還在繼續,日子也在走著,走著走著,年就過去了,走著走著,春天就來了。
是的,沒有了親友相聚的熱鬧,沒有了磕頭拜年的禮節,年卻依然是年。待在家里不缺吃喝,沒事兒看看電視,關注一下國家大事,那些個傳言,該信的信,不該信的就當耳旁風,安安穩穩守好自己這個家。新時代的鄉村之年,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演變出另一種韻味,文明的、簡單的,卻又不失幸福與安康的年。
疫情肆虐的火苗正在一點點被撲滅,捷報頻傳。淅淅瀝瀝落了初春第一場雨,潤物細無聲啊,土松了,田綠了,路邊的樹枝上都掛了葉苞和花骨朵,春天真的來了。
春天來了,希望就來了。疫情暴發,我們從來不缺少希望,更不缺少力量。正因為如此,春天無恙、鄉村無恙、城鎮無恙、人民的生活和日子無恙,過不了多久,滿世界都將是一片繁花似錦。
這是我在庚子年春節的所見所聞。
老郭是誰?
一個地地道道的鄉村農民。
我,就是他的干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