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來來來,考你一道題:下面哪聯詩提到的風屬于“惠風”?
A.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B.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C.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啥,選“C”?因為“惠風”就是春風,而“東風”也是春風?83歲的劉敏華奶奶會告訴你,后半句錯了,正確答案是“B”!因為C選項背后的故事“赤壁之戰”發生于冬季,怎么會有“春風”呢?
這道很“刁”的題目是《中國詩詞大會》首場比賽的原題。雖然緊張的現場氣氛會影響思考和判斷,劉敏華還是答對了自己抽中的全部題目。在特寫鏡頭下,她頭發烏黑,面色紅潤,80多年的風霜絲毫無損于她的風韻和美,反而給她增添了端莊雅致的氣質。很多觀眾不禁驚呼:老人家是怎么保養的?
而在家庭團的席位上,身姿依然挺拔的老空軍劉影驕傲地看著臺上的老伴兒,眼中的愛意似要噴薄而出,這讓驚呼的人們一瞬間找到了答案:沒錯,是愛情和詩歌滋潤了她!這一點,詩詞大會的工作人員也“心有戚戚焉”:在臺下,老兩口始終手拉著手;劉敏華提前進場錄制節目時,劉影就很著急地到處找她,直到看到她上場答題才安靜下來。
劉敏華,安徽農業大學氣象學退休教授;劉影,90歲,是共和國第一代戰斗機飛行員。兩人從1959年相識相愛,至今已經61年,他們以詩傳情、因詩結緣。
劉影與劉敏華相識后,得知她喜歡詩詞,便在給她的信中寫了劉禹錫的一句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劉敏華當時在南京大學進修氣象學,一心撲在學習和教育事業中,一時間沒能感受到這個表白信號,反倒怪他:“這個人怎么把字都寫錯了?晴天的‘晴寫成了愛情的‘情。”后來才發現,這是一封情書啊,自己太“遲鈍”了!
戀愛的過程雖然浪漫,但談婚論嫁時,兩人卻遇到了空前巨大的阻力。
原來,劉敏華奶奶當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學霸”:12歲考入宿縣農業學校,一直穩居年級第一;17歲入黨,同年考入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又長期“把持”著年級第一名的位置;大三時,她因為成績優異提前畢業留校,保送到南京大學進修三年;回安農大后,她很快成了教學骨干,試講時的照片還登上了《安徽日報》。這樣一位教學能手,學校自然珍而重之。一聽說劉敏華要嫁給一位飛行員,可能要隨軍生活,系黨總支副書記不樂意,不給辦理相關證明,還當面警告她:“組織上剛把你培養出來,你就想走,我要改你的家庭成分,讓你走不成!”
一向柔弱順從的劉敏華卻不甘心錯過這段感情,她心想:我一個黨自己培養的知識分子,還是共產黨員,難道連做飛行員妻子的資格都沒有嗎?受到陳毅總理在廣州會議上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講話的鼓舞,她提筆給陳毅寫了一封信。這份對愛情的執著打動了陳毅,經陳毅總理親自批復安排,兩人的結婚審批終于通過了!
1963年,劉敏華和劉影終成眷屬。簡單的婚禮是在黨委辦公室舉行的,新房由教研室的老師安排布置,婚禮結束后,兩人竟然還不知道婚房在哪兒,甚至連晚飯也沒有吃上!這樣“別致”的婚禮真令人終生難忘啊!
婚后,部隊讓劉敏華隨軍,她卻舍不得離開講臺。后來,學校停辦了氣象專業,她才暫時放下了自己的教師夢,根據國防需要,隨丈夫輾轉于祖國大江南北。
當飛行員的妻子,一顆心總在天上飄著。劉敏華在氣象站工作時,部隊只要發生事故,就會打電話過來詢問云高、風向之類的問題,劉敏華問:“我是飛行員家屬,能告訴我出了什么事情嗎?”電話那一頭傳來的永遠是:“保密。”這讓劉敏華的心中永遠緊繃著一根弦,寢食難安,精神過度焦慮,有時她甚至會沒來由地暈厥,去醫院也查不出病因。直到劉影停飛后,劉敏華的暈厥病才不藥而愈。劉影說:“這是因為她太擔心我,精神太緊張了……”說到這里,兩人都紅了眼圈。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劉敏華就職于唐山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因為丈夫,她無比幸運地逃過了這一劫。
劉敏華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7月27日晚上,下班后研究所黨組織有活動,8點半才結束。那時天氣特別悶熱,令人窒息,連天色也仿佛比平時黑得多,因為家遠(位于郊區),她便決定留宿在唐山市內的研究所。
當時部隊明確規定,飛行員要住在機場的軍人宿舍,家屬則另有住處。非節假日,家屬不得進入軍人宿舍,反之亦然,所以雖然同住一個機場,但夫妻倆平時見一面并不容易。
那天,劉影恰好接到一個任務,第二天要出差,領導批準他回家收拾行李衣物。劉影回到家發現妻子不在,心里空落落的,也沒要車,自己頂著夜色騎著自行車直奔研究所。劉敏華見丈夫來接,就開心地跟著他一起回機場了。
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發生7.8級地震,百年老城一夜間被夷為廢墟,幾十萬人葬身瓦礫。劉敏華家的房梁也被震塌,兩邊的房子都倒了,墜落的預制板就懸在頭頂,所幸救助及時,人只受了輕傷。而研究所留宿人員死傷慘重。劉敏華不敢想象,如果那天丈夫沒有來接,自己會遭遇什么……劫后余生,兩人的心貼得更緊了。
丈夫轉業,劉敏華重返講臺,在安農大一直任職到2003年。有段時間她需要寫論文和編撰《絞股藍》一書,劉影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采集優質野生絞股藍供她研究,竭盡所能支持妻子。
劉敏華從小愛讀書,尤愛古詩詞,退休后也不曾有一天離開過書本。現在,她每天都要背些詩詞,還在微信上記錄背誦的進度,“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腦子才不會僵化。用一句時髦話說,我要‘詩意地生活。”雖然劉影的記性不太好了,但是他們還是會一起讀書、讀詩。
作為一個離休干部,劉影特別關心時政,喜歡看新聞。看了以后,他還要做筆記,寫感悟,還寫詩。他每寫好一篇,就樂滋滋地拿給老伴兒看,還逗她:“請劉老師幫我指點一下!”“嗨,我哪能指點了他?他就喜歡這樣!”
他們還一起練書法、打乒乓球、旅游……劉敏華驕傲地說:“中國大部分的地方我們都去過了!”
疫情期間,老兩口沒法出門旅游了,就在家背詩,學《道德經》,學習禪修,打八段錦、太極拳,舉啞鈴,在房間循環走路,認認真真地曬太陽……活得努力、充實而又從容。
相愛61年,老兩口是如何維持“只如初見”的甜蜜呢?
劉敏華說:“多讀書,多交流,多理解。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愛好,是增進彼此感情的基礎。學會包容對方也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老頭兒有些小脾氣,有天晚上我在房間看書,老頭說要睡覺,讓我到客廳看書。將近9點,我回房睡覺,發現老頭把房門反鎖了。年紀老了,他會變得像一個孩子一般。如果因為這些小事我跟他計較,這一大家得鬧騰成什么樣?這樣一想,我就原諒他了。所以說,婚姻需要彼此隨時和永遠的相互包容。”
劉影的回答則更接地氣:“如果你選對了愛人,那么一切都聽老太婆的就對了!”
看來真愛和珍惜是一切美好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