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兆芳 王建民



在生活中如果注重觀察的同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們稱之為豐收悖論,也可稱作“蛛網理論”。所謂豐收悖論,用大白話解釋就是農民豐產不豐收,明明今年糧食收成很好,但收入卻不高,甚至還有所下降。這個時候很多同學就會好奇了:明明農作物豐收了呀,怎么收入還降低了呢?
一、微觀經濟學揭秘
其實這個道理理解起來并不難,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兩種需求曲線:需求曲線、需求彈性曲線。
1.需求曲線
■內容:表達了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量;當這種商品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量。
需求法則:一般情況下,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
在豐收的年份,由于供給量增加,使得糧食價格下降,按照需求法則,一般情況下,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那么,糧食的需求量應該大幅度增加才對??墒菃栴}來了,農民的收入怎么會減少了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第二個需求曲線——需求彈性曲線。
2.需求彈性曲線
內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映程度不同,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較大。
需求的價格彈性:簡稱需求彈性,指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自身需求量的變動程度。我們通常用價格彈性系數加以表示:
Q 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該商品的價格,△Q表示需求量變動值,△P表示價格變動的數值,Ed表示價格彈性系數。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是呈反方向變動的,為負值,因此,為了使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取正值,我們在公式中加了負號。
需求富有彈性:Ed > 1(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大于價格變動的比率,即“薄利多銷”。)
需求缺乏彈性:Ed < 1(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小于價格變動的比率,即“谷賤傷農”。)
需求單位彈性:Ed = 1(這時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正雙曲線。)
需求完全彈性:Ed = ∞(價格為既定時,需求量是無限的。如黃金。)
需求完全無彈性:Ed = 0(價格無論如何變動,需求量都不會變動。如急救藥。)
當農民大豐收時,市場上糧食的供給量必然增加,但是對需要吃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人們而言,無論價格增加或者減少對其需求量的影響都不大,每天吃多少基本上是固定的,人們并不會因為今天的饅頭便宜就從一天3個改成一天6個。按照公式,需求量的變動比率小于價格變動的比率(Ed<1),屬于需求缺乏彈性。相反,價格變動對如液晶電視、轎車等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大。
綜上所述,供給量大幅增加,需求量變動不大,就會直接導致糧食價格下跌,假設去年糧食0.3元一斤,賣500斤農民可以收入150元;今年糧食降價到0.2元一斤,需求不變,仍然賣500斤,農民收入就只有100元。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會發現農民增產卻不增收,所謂豐收悖論就是這個道理。
二、政府調控
那么,這個理論的提出有什么作用呢?更多的時候可以給政府一個提示,在豐收年提前規劃,為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制定一個最低限價,即支持價格,來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
對此,我們需要了解下面幾個概念:均衡、均衡價格、均衡數量與支持價格。
均衡指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的狀態;均衡價格是指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時的價格;均衡數量又叫均衡產量,是指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時的數量。
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是通過市場供求雙方自發調節達到的。當價格高于均衡價格P1位于P2時,價格高,供給量大,商品供過于求,價格下跌,進而導致需求量增加,供給量減少,直至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最后價格會穩定在均衡價格P1;當價格低于均衡價格P1位于P3時,價格低,供給量小,需求量大,商品供不應求,進而導致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供給量增加,直至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最后價格會穩定在均衡價格P1。
支持價格是指政府為了扶持某一行業的生產而規定的該行業產品的最低價格。支持價格即最低收購價,一般要高于均衡價格,如圖中P2就是支持價格。此時,商品供過于求,一般由政府來進行過剩產品的收購。
實際上,要讓農民真正享受到豐收的喜悅,政府設定最低收購價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外援只是條件,農民們應好好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解決銷路問題才是根本。
三、外援是條件,內功才是根本
探析“豐產不豐收”的根本原因,我們發現了其中的共同點。
首先,市場信息不對稱。長期分散性經營的小農戶習慣了“單打獨斗”,忽略了市場行情或者無法根據市場行情做出準確判斷,導致當某種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時,跟風進行規模化種植,給來年農產品滯銷和價格下跌埋下隱患,造成許多種植戶“銷售無門”。
其次,農產品同質化嚴重。新中國經過幾十年的農業發展,許多農產品的產量基本能夠滿足國民需要,大批量同類農產品的集中上市,形成不了市場競爭力,因此,如何跟隨消費升級的步伐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品質、打造特色品牌成了關鍵。
再次,缺乏有力的營銷渠道。很多農戶已經意識到要走“線上線下”結合的渠道來打開農產品的銷路,但受限于電商技能與農業科技水平等因素,難以開拓出有效的盈利渠道。
鑒于以上問題,破解“豐產不豐收”怪圈,我們應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農業深度融合,實行物聯網精準種植+可視化溯源品牌建設+特色電商營銷多元化發展道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
1.物聯網精準種植
借助智能監測管理系統開展精準化種植。通過實時采集的氣象、環境、圖像等數據,農場主和政府涉農部門對農產品的生長狀態、所需施行農事一目了然,并能根據大數據分析、指導,制訂更科學高效的種植規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2.可視化溯源品牌建設
不少種植大戶都飽受被貼牌假冒之苦,一些農產品的批發價低至幾角錢,農戶生產積極性大受打擊。利用可視化溯源系統,將農場實時環境以及農產品從生長管理到加工運輸的全過程,全部反映在一物一碼的溯源二維碼上,并基于GIS、GPS地理信息和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進行原產地證明,讓好的農產品得以品牌正名。
3.特色電商營銷
某地政府代表參加 “2019年全國豐收節公益直播盛典”活動,在與網絡主播、明星的互動宣傳下,線上直播僅10分鐘,就賣出了35噸柚子。各種新奇又接地氣的推銷渠道,讓農產品與市場快速接軌,讓農戶享受到了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