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上下一心,奮力抗疫。“白衣戰士”們逆行而上的舉動,感動了全國人民,大家紛紛在各自領域中以不同以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大連市“非遺”代表人物、農民版畫家張寶粟在短短幾天內,精心創作出了十副弘揚“抗疫精神”的版畫作品。
農家娃愛上雕刻
今年70歲的張寶粟是莊河市栗子房鎮張屯人,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家中祖輩卻與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他的曾祖父在世時,曾在當地開了一間以燒制青磚、青瓦等建材為主的磚窯,當地人稱為“張家溝窯”。張寶粟的曾祖父不僅有經營頭腦,還酷愛陶藝,在燒制磚瓦的同時,也燒制一些陶器和陶藝制品,由于生活在農村,他的陶藝作品,無論造型,還是上面繪制的畫面,大都以農家生活場景為主,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四里八鄉百姓的喜愛。
他的這一愛好,也深深熏陶著張家歷代后人,因此張寶粟從懂事開始,便對書法、繪畫、雕刻產生了濃厚興趣,父輩們看他喜歡,也愿意教他,漸漸地張寶粟由感興趣,發展到酷愛,其中尤以雕刻為甚,經常默默研究這門藝術。長大干活后,平日不管地里活多忙,忙碌一天后,他都會拿起畫筆和刻刀,先在千方百計搜集來并處理好的石料或木質材料上畫好自己琢磨出來的小樣,然后拿起刻刀,一刀一刀聚精會神的雕刻,常常一刻就是大半夜,完活后拿刻刀的手老半天都難以伸直。妻子常常埋怨他:“你整天點燈熬蠟的,忙活來忙活去,刻了這么多東西,又不能當錢花,真不知道你圖的是什么?”張寶粟知道妻子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并無惡意,總是報以呵呵一笑,從不反駁。
成“非遺”代表人物
經過多年不懈的堅持,張寶栗不但雕刻技藝日臻成熟,雕刻出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有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雕刻原料,張寶栗就將家中一些老物件拿來搞創作——舊家具上拆下來的厚木板、用剩了沒舍得仍的木料頭兒、老房子上換下來的磚瓦……一件件看著不起眼的東西,都在他的雕刀下變成了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一張張活靈活現的山水蟲鳥畫。他家中擺著的一尊關羽像,就是他三年前用一張老飯桌桌面雕刻出來的。
歷經幾十年的鉆研、磨礪,張寶粟的雕刻藝術終于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獨有的風格和絕活,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市書畫、雕刻大賽中斬獲大獎,并于2008年被列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委會”對他的評價是“寶粟不俗,雕刻突出,獨樹一幟,開拓新途”。成為“非遺”代表人物后,張寶粟受到極大鼓舞,創作更加勤奮,不斷有佳作問世,作品除多次獲全國書畫大賽大獎、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全國巡展外,部分作品還被國內外愛好者、收藏家珍藏,并收錄到《中國書畫家精品大典》《國際書畫藝術名人作品集》中。
古稀燃起創作激情
年初,疫情暴發后,張寶栗在感動之余激起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決定發揮自己所長,將抗疫英雄們的壯舉以版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向世人宣傳他們熱愛祖國、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說干就干,張寶栗立即開始在電視、網絡的新聞報道中捕捉感人畫面,尋找創作角度。積累了一些素材后,由于在石膏板上雕刻灰塵太大,他不顧白天最高時只有零下4度的氣溫,將工作臺搬到院內潛心創作,眼睛花了、手凍麻了、腰累酸了,稍歇一會兒緩一緩,接著揮舞刻刀繼續干,雕刻到關鍵部位時,為了確保效果他就挑燈夜戰,就這樣,他用2天近30個小時時間完成了創作。元宵節,當張寶栗得知莊河市有6名醫務工作者當晚隨大連醫療隊馳援武漢后,又連夜創作起歌頌他們的作品。張寶粟說:“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撐著我,我必須將白衣戰士身上體現出的那種人間大愛傳達給世人,讓歷史永遠記住他們”。
張寶粟共創作完成了10幅作品,可張寶粟仍感到心情難以平靜,又創作出一首盛贊白衣戰士的詩歌——新冠肺炎降人寰,妖疫成災遭涂炭。白衣壯士蹈火海,眾志成城破難關。英雄氣概沖霄漢,利劍除魔萬民歡!
現在,張寶粟最大心愿是,等疫情過去后,繼續搞好創作,搞好傳承,將歷史悠久的中華雕刻藝術、版畫藝術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