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程
【摘要】近年來生態城市是城市規劃及建設的重點關注內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城市建設的標準也隨之提高,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所需的基礎上,創新宜居環境建設生態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城市規劃設計涵蓋內容較多,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為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需做好生態規劃。本文簡要分析了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及要求,并提出具體的規劃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生態城市;持續發展;節能
城市是人們生活所用的區域,全面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同時對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環保理念的逐漸深入,社會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而城市建設也逐步朝著生態城市建設的方向發展,生態城市是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為目的,改善現有的生態環境質量,但在目前受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生態城市規劃未能實現有效的發展,還需不斷的優化設計、完善,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的全面發展。
1、城市規劃設計的概念
城市規劃設中涵蓋了公共空間的內容,具有圖形化、具象化的特點,不僅要進行景觀、建筑設計,同時還應對構建實體的內部組織進行規劃,而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城市風貌,提高空間利用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滿足其精神所需,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目前在城市化全面開展過程中,因部分因素的影響,導致社會與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生產技術水平無法滿足建設所需,從而導致大量生態環境被破壞;第二,城市規劃設計相關人員在進行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對自然人文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多領域分析。
2、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及要求
2.1考慮成長性
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涵蓋了多個學科及專業內容,只有較強的綜合性,為人們工作及生活的有序開展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為城市的未來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應具備成長性的潛能,且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地優化改變;同時資源的可成長性,在滿足人們正常生活、工作所需的基礎上,不可造成短期資源斷缺。
2.2重點考慮生態
現代城市的建設要以和諧發展為根本原則,不僅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營造和諧的社會秩序,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從生態環境保護入手,盡可能的使城市項目留有原來的生態本底,結合自然發展規律,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促進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3綜合考慮承載范圍
城市對人類生活的承載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中,首先重視城市的產業結構,生態城市的規劃應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盡可能地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減小對環境的污染;其次對人口的承載能力,一旦城市人口過快增長,會對城市的承載能力造成一定的壓力,資源短缺與資源消耗過大是主要問題;再次生態承載力,完善的城市生態體系中,應保證人類消耗與自我修復之間保持平衡;最后城市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廢棄物越來越多,垃圾能否得到有效的處理,與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應重視廢棄物的處理。
2.4發展多樣化
城市的組成中包含了人與其他生物,生態城市規劃應具備多樣性的特點,不僅需要與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相復合,同時還應對不同生物的差異性進行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具有一定的聯系,水、空氣、土壤是城市生物生活重要基礎,應對以上環境因素環境給予充分保護,人口資源環境密集城市其生態環境與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環境存在的差異[1]。
3、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具體措施
3.1設計合理的規劃方案
生態城市首先應保證規劃方案具有可行性,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構建城市發展藍圖,盡可能地保留原有自然文化、人文環境、生態等,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城市實際情況進行平面規劃設計,對城市的空間輪廓進行科學的布局,即對廊道、交通網路的合理布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填充設計各個斑塊,如公園、廣場、綠化帶位置布局;其次還應對該城市的民俗習慣、歷史文化等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在城市規劃中既可以體現出自然環境的淳樸,同時可反映出科技發展所提供的便捷,構建完善的城市產業體系[2]。
3.2合理綠色交通規劃
交通規劃的設計應以低碳為主要原則,規劃設計眼光長遠,對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趨勢給予考慮,再對具體的車流量、道路形式,道路布局、交通暢通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然后規劃交通方案,在保證實用性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城市資源,改造升級道路,為城市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交通,同時保護城市生態體系。
3.3加強濕地與海綿城市建設
加強城市濕地建設,對城市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更好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同時對自然災害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目前城市濕地面積逐漸減少,從而弱化了濕地功能,增加了城市自然災害的發生幾率,也不利于城市生態體系的發展,因此生態城市規劃應致力于濕地改善這一方面[3]。海綿城市充分發揮綠地、水系、道路的滲透、吸納作用,尤其是可以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凈化、滲透的作用,對城市污染、旱澇災害、熱島效應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加強城市濕地及海綿城市的建設,可充分發揮防災、控制污染、修復城市、保護資源等作用,實現城市的良性發展。
3.4科學的空間結構
生態城市應具備科學的城市空間結構,在結構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城市自然資源情況進行充分考慮,同時還應全面結合城市的整體設計,整合城市生活規劃與自然生,建設特色化的生態城市,使休閑娛樂、交通出行等多項功能有機整合在一起,因此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優化配置生態環境,發揮城市資源特色,新舊結合,保留原有的生態體系與歷史文化,規劃出整體的城市結構,增強城市美觀度。
3.5全面的生態城市規劃網絡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而對城市未來發展造成影響,從城市生態系統長遠發展思考,以加強城市綠化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改善大環境,促使生態城市環境得以改善,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需構建龐大的網絡體系,全面把控整體規劃,建設綠色生態地區,在對城市產業、交通、建筑、生態、綠地等進行規劃布局時,應遵循友好環境、節約資源的原則,對城市建設區域進行建設,此外還需對信息化管理、人文、技術等方面進行給予考慮。
從城市的當前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出發,生態城市規劃將成為是未來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不僅可提高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在保留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洋.關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1):104-105.
[2]郭瑾,劉李濤.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分析[J].建材發展導向(上),2019,17(11):111.
[3]任延國.生態城市規劃在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淺析[J].裝飾裝修天地,2019,25(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