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在經歷了快速的城鎮化歷程之后,中國城市的發展重心已經由增量向存量轉化。2015年中央城鎮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市的發展要從增量擴張到存量修補的發展轉變,而“微更新”就是存量修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微更新;城市改造
1、概念釋義
“微更新”,“微”是指微小空間、微小問題、微小投入;“更新”則一定要有新的、好的體驗和感受。“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漸進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眾需求和參與為導向,對城市品質不高、長期閑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喚醒社區文化記憶。
微更新理念繼承了有機更新理論,即在整體保護老城城市肌理和風貌的基礎上,強調通過自下而上的動員和居民參與,尊重城市內在的秩序和規律,把握地區各系統的核心問題,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對局部小地塊進行更新以形成老城自主更新的連鎖效應,創造出有影響力、歸屬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間形態。關于“微更新”的工作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小微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主要針對城市公共區域品質不高、利用率偏低的街頭轉角、口袋公園、廣場綠地、運動場所、邊角灰空間、街道慢行空間、濱水空間、建筑退讓空間等小微公共場地及其設施,不斷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整體品質。
另一方面是老舊建構筑物的活化利用。主要針對長期閑置、缺乏監管、未充分利用的老舊建構筑物以及缺乏修繕、業態低端的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等進行空間美化、功能再造、業態更新,傳承城市記憶。
2、城市治理風向從大拆大建轉向“微空間”更新
微更新是城市建設走向精細化、品質化的必然選擇,包括移動售賣點布點、自行車停車區優化、人行道欄桿等設施的優化以及戶外臨時構筑物設置,都是微更新的重要內容。
“微空間”更新的主體是城市居民,內容也很豐富,包括改造環境,恢復公共性;美化環境,創造共同利益;營造環境,活化鄰里關系等等。
城市推進“微更新”,要注重公共空間、注重人群活動和社會社區文化塑造,同時也要注重弱勢群體設施的增補,包括社區道路、社區服務中心及社區公園,特別是這些場所與城市其他功能的鏈接,如社區道路盲道走向與城市人行斑馬線設置、與道路路面公共自行車停車區劃分等的銜接與共享等。
3、微更新是“抗衰老”的良藥
面對國際大都市的建設目標和土地資源緊張的新條件,城市正在轉向更加注重品質和活力的“逆生長”發展模式階段,著力改善存量空間的環境品質。城市更新項目有大有小,目前正在進行編制的城市更新項目都很大,操作流程長,還牽涉到很多指標的調整。
“微更新”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為對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質、容積率等指標調整的前提下,摸索出一個切實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實施的更新方法。“對城市進行微更新就像對待植物一樣,要小心呵護,慢慢等待其自然生長。”
當前,許多城市都在進行相關探索,“微更新”的意義也早已超越了把某個角落改造成花園,而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進行社區營造實驗,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閱讀的、城市是有溫度的”。“微更新”既是空間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例如,上海有個“阿拉夜市”,就是把居民活動中心的陽臺打造成為有煙火氣的居民社交平臺。本質上說,城市更新、微更新都是以實現人民幸福為目的和歸宿的,這與新發展理念相契合,也需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中開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尋找新路徑。
4、“行走上海——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
上海市多個老舊社區正通過“微更新”,用小變化、小改善、小更新提升居民獲得感。從小區內部空間,到小區外的公共空間,再到整個街道的微更新清單,這一思路顯示了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
2016年,“行走上海”的主題是“社區空間微更新”,試點基本局限在小區內。“社區內部的更新手法有限,基本上就是‘綠化+鋪地+廊道三步走。”
到了2017年,項目走出社區,走向外部街道。“行走上海”微更新計劃的設計方案報名不設門檻,其中有學院派的大學師生,經驗豐富的設計公司,也有對微更新情有獨鐘的獨立設計師。所有方案經過專家、區規土局、街道、居委會、公益組織和兩名居民代表共7人進行投票,選出一個優勝方案。有的設計師同時有多個方案獲選,有的雖不中標卻經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行走上海”成功帶“紅”了一批設計師,他們的理念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而他們的形象也貼上了“微更新”的標簽。
讓老舊小區更有味
老城區大拆大建容易傷筋動骨,因此改造更要“溫柔細心”。如何通過“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為居民帶來身邊的“微幸福”,是當下城市治理面臨的新課題。上海市2017年以小區公共部位改善為主的微更新,是1.0版本;2018年以來的更新就是2.0版,居民主動破除樓道負面因素、通過爭取樓幢內公共環境整體提升,街道進一步增加適合居家養老所需的公共適老性裝置,實現從硬件改造的微更新到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微治理。而逐漸進行的3.0版本呈現則是一些居民自發開始了對自己小家庭的改造,還有一些搬出去的居民主動搬回來居住。
“微更新花錢不多,但正是這些小改變,讓老舊小區變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設計感,深受社區群眾歡迎。”
5、結論與展望
規劃與改造應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設計為本”,設計師應走進社區,邀請居民參與,讓設計更有人情味和特色化。
微更新是一個契機,是社區治理和居民自治的一個縮影,通過共商、共建、共享,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廣大居民感受到城市溫度。
參考文獻:
[1]陳彥,朱曉敏,格桑,等.微更新[J].《城市建筑》,2018年第01期.
[2]朱敏慎,王紅揚.場所微更新[J].《建筑與文化》,2018年第04期.
[3]施立平.日常需求微更新[J].《規劃師》,2019年第A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