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通過對用地大小、用地環境及功能、分析,提出“集約共享,生態智谷”的設計理念。
【關鍵詞】集約共享;生態智谷;安全校園
1、項目概況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充分依托杭師大教師教育特色和綜合性大學優勢,突顯“立足未來、探究未來”的辦學特色,建設智能的綠色校園,目標是成為九年一貫制基礎教育的樣板學校。
項目建設用地約120畝,總建筑面積6.5-7萬平方米,建有教室、體育場館、辦公用房、圖書館、食堂、公寓、管理用房等。學校規模在2000人以內,設小學部36個班,初中部共18個班。
2、設計思路
2.1反應周邊
用地北側瀕臨余杭塘河,西側為居民區,東側將建大型商業。設計將運動場地布置在西側,有效隔離居民區的噪音;校園建筑沿河布置,不僅能與周邊建筑形成空間圍合,共享城市開敞空間,同時也成為沿河城市空間的重要展示物。如圖1:
圖1? ? 區位圖
2.2集約共享
傳統校園排列式或組團式,需要滿足教學樓平行布置要25m的間距,這意味著校園里會有許多個25m的用地分隔開來。但由于用地非常緊張,幾乎不能合理地排下這么多的室內外功能。于是,對于這個項目,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模式,采用集中式的布局,將教學樓及宿舍分別布置在Y形的“三翼”,分區相對獨立,便于各自學習和生活活動的組織。在Y形的中心位置,設計布置了食堂、圖書館、展覽空間、表演空間、自學室等多樣的公共活動功能,連接各個組團,方便各部分共享。如圖2:
圖2? ? ?鳥瞰圖
2.3生態智谷
設計采用漸次退臺,吸納陽光、風和雨雪,種植花草樹木,創造自然和共享功能的交匯之所,下沉庭院、空中平臺系統、種植活動屋面的設計創造垂直化、多層次的休閑學習交往場所,擴充了室外公共活動空間,營造立體化的、豐富多樣的、與自然交融的生態智谷。如圖3:
圖3? ? ? 立體化生態空間
2.4農耕體驗
集中式布局將用地化零為整,不僅為校園留下了可以美化校園的景觀用地,還能為學生留一塊農耕試驗田。試驗田靠近學生公寓,方便到達。試驗田可以讓學生們近距離觀察農作物,可以從播種、收獲間體驗勞作苦樂,收獲的農作物還能用于學校廚房的原材料。學中做,做中學,理論結合實踐,提升教育品質。如圖4:
圖4? ? ?農耕試驗田示意
2.5安全接送
為避免上、放學接送的人流車流造成的交通擁堵,設計中采用了人車分流模式:校前區為地面無車接送區,負一層為機動車接送區。地下接送區結合下沉庭院進行自然采光通風,改善家長接送等候環境,并且采用智能系統,刷卡進出校園,力求安全。
結語: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設計從場地及周邊環境出發,將眾多功能集約共享,打造立體化的生態智谷。在這樣的校園里,孩子們不僅能從書本、老師那獲得知識,還能在農耕試驗田中得到收獲。不僅有安全的校園環境,更有從現代通向未來的大道。
參考文獻:
[1]劉厚萍.中小學學校空間變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2]楊帆.社區型中小學開放空間的復合性設計策略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8
作者簡介:
劉輝瑜(1979-),女,碩士,高級建筑師,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