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筱青
“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石頭房,出行也不方便,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開心哦。”從交通落后的高山搬到緊挨縣城的新居,涼山州雷波縣陽光新村的“新居民”曲莫魯日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帶來的“甜頭”,不僅住上了新房,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曲莫魯日是我省上百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的一員。“十三五”期間,我省計劃對涉及21個市(州)的136.0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規模位居全國第二。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成為解決“一方水土不能養一方人”的“一劑良藥”。
? “搬遷為匙”解決脫貧難題
“全靠‘老天爺吃飯。”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白楊鄉瓦洛村村民汪洛挖根以前的日子不好過,因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汪洛挖根只能靠山上的幾畝薄田度日,脫貧奔康路并不好走。
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中國特色開發式扶貧的一項重要創舉,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群眾的貧困問題。
在我省,像汪洛挖根這樣具有易地扶貧搬遷條件和意愿的貧困人口數量龐大、類型復雜,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地區,搬遷任務重且難。
以“繡花”功夫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這個脫貧攻堅“頭號工程”,關系到搬遷群眾長遠生計。按照整體遷出和部分遷出兩種方式,我省統籌考慮水土資源條件、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以及群眾意愿,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貧困群眾。
嶄新的房屋、整潔的街道、美麗的學校、配套齊全的水電網……幾年前瓦洛村彝家新寨建成,汪洛挖根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在白楊鄉政府的鼓勵幫助下,將寬敞的新房裝扮一新,開起了農家樂,他說:“這下生活就有奔頭了。”
省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13日,我省“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任務住房建成率達97.1%,累計建成農村公路3.3萬公里、飲水管道2.8萬公里、入戶電網1.3萬公里。與此同時,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累計建設學校113個、幼兒園445所、衛生院(所)2134個、村級活動室3044個。
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剩余任務主要集中在涼山州。“沒有干成不收兵,不勝不休。”按照省委“蹲點駐守既督又戰”要求,涼山州剩余在建301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實現全覆蓋實地督戰。截至2020年4月13日,涼山州各縣建設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74個。
? 從“靠天吃飯”到“穩定脫貧”
龍義國是達州市大竹縣月華鎮井崗村人,家里幾代人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并沒有多少回報。2017年,龍義國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一舉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成為安置區附近東柳醪糟廠的一名工人,有了穩定收入。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止步于“移得出”,還要消除貧困群眾“吃什么”“怎么活”的疑慮,“穩得住”“能致富”成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關鍵。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統籌考慮搬遷安置與脫貧發展,我省督促指導各地充分整合資源,因村因戶因人細化落實好產業、就業、社會保障等后續扶持舉措,讓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按照發展特色農林業脫貧一批、發展勞務經濟脫貧一批、發展現代服務業脫貧一批、金融支持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五個一批”要求,我省以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為扶持對象,支持發展特色農牧業、勞務經濟、現代服務業等,讓搬遷群眾“安居”又“樂業”。
達州市大竹縣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產帶遷、以遷興產”的脫貧新路,讓貧困群眾在“挪窮窩”的同時“富口袋”。其中,大竹縣月華鎮九銀村安置點選址靠近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柳醪糟公司,把搬遷安置房變成了企業“職工宿舍”。
廣元市創新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投資方式,通過整合資金投入到龍頭企業興建特色產業項目,將股權量化到貧困戶、項目區群眾、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搬遷群眾“務工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獲股金、委托經營拿酬金、集體收益分現金”。
3月27日,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0場新聞發布會公布數據顯示,目前我省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發展特色農林業54萬人、發展勞務經濟25萬人、發展現代服務業7萬人、社會保障兜底17萬人、就近就地就業11萬人、資產收益扶貧5萬人、其他方式17萬人,累計脫貧117萬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做好鞏固脫貧和防止返貧工作,研究建立返貧監測機制,強化跟蹤調度,確保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 “新居民”要有“新習慣”
剛從山上搬到城邊,曲莫魯日有些不習慣:垃圾不能隨意扔,痰不能隨便吐,房間要時刻打掃干凈。起初的曲莫魯日曾埋怨“規矩太多”。
搬遷后成為“新居民”,但由于搬遷群眾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未徹底轉變,搬遷后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逐漸暴露。如何改變搬遷群眾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提出難題。
2019年7月29日,省脫貧攻堅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特別提到“加強基層組織,規范社區管理。”省脫貧攻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搬遷群眾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在心理上有不適應,這時就需要提高社區服務能力。
目前,我省各地按照《意見》積極解決搬遷管理問題,推動形成新的社區治理模式,并涌現出不少案例。
瀘州市古藺縣通過在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搭建管理服務平臺,切實為搬遷群眾謀實事。同時,該縣在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開設“法德講堂”和“報告質詢會”,營造向善向好的社會氛圍。
涼山州喜德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發揮黨組織作用,成立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落實安置點縣級對口協調指導,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管得好”。
積極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最終目的是讓搬遷群眾“住下來”“安下心”。如今,曲莫魯日在陽光新村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已經完全融入了新生活。走進曲莫魯日家,窗明幾凈、明廚亮灶,一切井然有序。曲莫魯日感慨地說:“過上了新生活,我們就要好好珍惜嘛。”(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