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剛

四月的九銀,鳥語花香,日暖風輕。清晨的陽光,透過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樓房灑落下來,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與花草、圍欄、庭院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搬進新家兩年多了,仍感覺像做夢一樣。”大竹縣月華鎮九銀村村民蔡井志激動地說,“以前我家住在半山腰土坯房里,下起雨來,非常害怕滑坡,住著很不安全。現在一家人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在自己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夢,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以月華鎮為代表,大竹縣創新“雙靠近三融合”模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產帶遷、以遷興產”的脫貧新路。2018年11月,大竹縣的這一典型經驗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 搬出貧困 遷往幸福
“我是第一批搬進來的。搬家之前,房屋已經裝修好了,水電氣也不用操心。”2017年,郭金乾享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川心村搬到了九銀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過去因為太窮,郭金乾打了半輩子光棍,如今不但住上了新房,還娶上了媳婦。“是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有了追求幸福的底氣。”郭金乾話語里充滿了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感激。
千難萬難,搬遷最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2016年在縣委、縣政府統籌部署下,月華鎮根據“五靠五進五不選”要求,即:集中安置點靠場、靠園區、靠鄉村旅游區、靠產業基地、靠新村,搬遷對象進城區、進社區、進安置聚居區、進村民聚居區、進交通便利區,搬遷地點做到有地災隱患的不選、無發展后勁的不選、基礎難改善的不選、上學就醫難的不選、群眾不滿意的不選,最終將安置點選在各方條件較好的九銀村。
月華鎮立足安置資源稟賦,通過召開村組會議、充分征求群眾搬遷意愿,精準確定139戶集中安置搬遷對象,讓群眾住進新房,開啟幸福新生活。
“搬家以后,大家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在房前還有一塊小菜地,過上了舒服愜意的日子。”九銀村黨支部書記蔡文術說,新家環境優美,健身廣場、超市、圖書室、幼兒園一應俱全,公共基礎設施和城里基本差不多,大家的幸福指數日日攀升。
? 發展產業 增強信心
易地扶貧搬遷,住的是新房、安放的是民心。當搬遷群眾離開原有的生產生活環境,于他們而言,面臨的不僅是居住地的改變,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大竹縣打出了一套產業增收組合拳。
易地搬遷雖然讓貧困戶改善了居住環境,但實現“過得好”的“小目標”還得依靠產業發展、穩定就業。為此,大竹縣創新“雙靠近三融合”就業扶貧模式。九銀村安置點在建設前,便明確了靠近國家級龍頭企業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的選址。
4月7日,和集中安置點只有一路之隔,泛著波光的稻田里,綠油油的糯稻秧苗正茁壯成長。數日后,這些新育出來的秧苗,將被移植到稻田中。而這些糯稻,收獲后將被附近的東柳醪糟公司收購,成為大竹醪糟的原料。
在九銀村安置點旁,只需4至5分鐘路程,便是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的所在地,兩年多來,該公司先后為搬遷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20個、貧困戶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輻射帶動75戶貧困戶種植糯稻200余畝、人均增收650余元。
“白天我在醪糟廠上班,一天也有120元的收入,中午和晚上下班還能回家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實現務工持家兩不誤。”村民張云會難掩內心喜悅。
“易地扶貧搬遷要結合貧困戶實際,通過發展后續配套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勞動力轉移等多種方式,切實解決好搬遷后貧困群眾生計問題。”達州市政協副主席、大竹縣委書記何洪波表示,就業扶貧直接、有效,只要貧困家庭有一個人能夠穩定就業,就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 讓搬遷戶“穩得住、能致富”
從山上搬下來的村民游云堯,一家三口都沒有一技之長,在搬遷點找不到工作,以前老想著回老屋繼續種地。鄉鎮和村組干部通過調研后,開發了不少公益性崗位,解決了“游云堯們”的后顧之憂。
如今,游云堯有了工作:在村里負責安置點的衛生清掃;妻子則在附近的東柳醪糟公司負責醪糟裝罐;女兒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在后忠農業加工吊瓜子。三個人的工作地點都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
工作有了著落,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成了關鍵。為此,鎮、村黨組織常態開展到易地扶貧搬遷點“送招工、送培訓、送就業”活動,先后對85名搬遷群眾進行免費技術培訓并上崗,上崗群眾月均增收達1500元以上,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而九銀村搬遷安置房成了企業們的“職工宿舍”,各企業不用為員工提供住宿、支付生活補貼、交通等費用,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既有務工收入又兼顧了家庭,提升了歸屬感,搬遷后“過上好日子”的幸福感更強,達到了群眾就業、產業發展、安置點有生機“三贏”效果。
如今,放眼九銀村易地扶貧搬遷點,一棟棟嶄新樓房、一項項富民產業、一張張開心笑臉,不僅見證了兩年多來這里發生的可喜變化,更讓廣大群眾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了信心……(作者單位/中共大竹縣委組織部)(責編/謝鑫宇)
觀察手記
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在大竹,易地扶貧搬遷的初衷正逐步實現。為了更有效地讓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早在2017年,大竹縣便采取“點”鎮融合、“點”園融合、“點”業融合等方式,搬遷前圍繞產業規劃布局安置點,搬遷后聚焦安置點適度引進產業,推動搬遷群眾由“靠土地吃飯”向“靠就業增收”的轉變。如今在九銀村安置點,遷入群眾的一張張笑臉也證實了“雙靠近三融合”舉措的確達到了讓群眾就業、產業發展、安置點有生機“三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