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勇智
【編者按】每一個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背后,都飽含一線脫貧干部鍥而不舍的耕耘付出。本期脫貧一線欄目推出“貧困之變”主題報道,聚焦貧困村、貧困戶的嬗變,展示脫貧路上的艱辛與收獲,通過“解剖麻雀”,探尋其成功脫貧背后的故事。
在夾江縣甘江鎮定惠村,當地干部群眾沉下心、鉚足勁、下苦功,全村5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定惠村脫貧攻堅有何秘訣?駐村干部總結了致富“三字經”,就是“抓黨建、打基礎,抓項目、促發展,抓民生、辦實事”。
2019年上半年村建制調整,定惠村與相鄰的板橋村合并為新的定惠村。在縣委辦下派到定惠村的第一書記鄧希的帶領下,定惠村首先抓村“兩委”班子建設,新班子得到村上老干部、老黨員、創業帶頭人的鼎力支持,很快形成了定惠村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健全了村民自治機制。
同時,在低保戶評定、危房改造、糧食補貼、土地確權等重大事項上定惠村堅持科學決策、民主評議、公開透明、接受監督,積極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便民服務;加大后備干部培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新發展黨員兩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名、培養后備干部1名,為村級黨組織建設蓄滿“活水”。
精準扶貧,重在扶貧項目精準。柑橘是定惠村主導產業,宇陽家庭農場和大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定惠村的兩個扶貧產業園區,創新“產業+金融+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將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57戶120人全部納入合作社,在農資采購、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銷售、技術培訓等方面提供幫助。園區每年吸收村民務工約2000人次,直接帶動受益農戶110戶,年增收總額16萬元。
務實為民,既是扶貧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村里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如何將留守下來的村民組織起來,找到適合他們的致富增收路?定惠村“一對一”精準施策,流轉土地10畝專項用于貧困戶育苗幫扶,并向每個貧困戶提供優質紅橘種子4斤,免費提供農藥、農資,聘請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貧困戶進行苗木培育、修剪、防凍、病蟲防治等,對貧困戶所育出的紅橘種苗進行回收,確保貧困人員的收益穩定。
近年來,定惠村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積極推進“微定惠”鄉風文明建設,開展生產生活環境打造,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今年啟動的500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為定惠村的產業扶貧工作增添了新動力,村民們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作者單位/夾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