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敏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區域活動充分體現了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3~4歲的小班幼兒剛剛融入集體,認知發展也在起步階段,區域活動中的新事物往往會吸引他們去擺弄和探究。作者就小班區域環境的創設做一個粗淺的思考,對區域劃分、環境設置、材料投放三部曲進行客觀分析,提供經驗借鑒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小班;區域環境;創設
一、奏響第一樂章——科學規劃,合理劃分
(一)空間規劃有思考,七大區域顯智慧
在小班區域活動的空間劃分方面,要做到溫馨、有序、適宜、可操作。區域游戲根~據小班幼兒發展需要可分為:生活區、益智區、科學區、美工區、語言區、扮演區、建構區七大區域。
1.生活區。生活區可分為技能區和料理區。“生活料理區”可以靠近水源,安排在盥洗室邊上,開展洗菜、洗衣服等需要水源的活動;“生活技能區”可結合日常生活,在桌面、地面開展喂娃娃、扣紐扣等發展小肌肉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活動。
2.益智區。益智區可包含棋類、數學操作類、益智玩具類游戲。“棋類”,可在相對安靜的角落投放兩個小方桌、圓藤坐墊等;“數學操作類”和“益智玩具類”游戲可分布在一個半包圍的、相對安靜的區域,清晰的劃分更利于幼兒安靜、有序、合作地開展探索活動。
3.科學區。科學區可安排在窗邊,利用風和陽光進行科學實驗。可利用長操作桌和矮柜,形成一個半包圍的區域,放置一個帳篷開展光影游戲。幼兒在獨立的小區域和“私密”空間,探索學習的欲望會更強。
4.美工區。該區域可用矮柜劃分出一個半包圍區域。將柜子分類,作為材料柜、工具柜、操作展示柜。中間可投放幾張長桌、畫板,用于開展紙藝、泥工或水粉拓印等活動。
5語言區。語言區可安排在教室的一角,用屏風遮擋,相對安靜。可細分為:視聽區、繪本閱讀區、語言游戲區等。提供高矮合適的沙發,用標識將書本分類有序擺放,營造溫馨、有序的閱讀氛圍。
6.扮演區。扮演區相對熱鬧些,可安排在走廊,根據功能可劃分為:材料區、裝扮區、互動區。利用屏風、麻繩等圍成一個個開放又獨立的互動區域,幼兒可利用道具裝扮自己,開展歌舞、故事表演和角色扮演。
7.建構區。建構區建議安排在相對熱鬧的區域邊上,如走廊。可提供大地墊、數量充足的清水積木、插塑積木和一些半成品材料,引導幼兒主動進行建構區的范圍布置,開展主題建構活動。
(二)布局要科學合理,開放獨立相融合
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要將相對安靜的區域和熱鬧的區域分開,做到動靜分離。每個活動區既是相對獨立的空間,又保持著不同程度的開放性,尤其是部分相關程度高、容易產生互動的區域相鄰,可用屏風、簾子等通透的隔離物分離,形成既相互獨立又互通的整體。
二、奏響第二樂章——精心布置,巧創環境
創設與小班幼兒發展相適應的區域環境,能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發展空間。
(一)環境布置覆蓋廣
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游戲不僅局限在桌面,還可巧妙地運用地面、墻面、空中,甚至還可利用走廊和戶外場地。開放、變化的區域環境,能從小激發幼兒的探索愿望,使幼兒獲得充分的活動,更和諧、有效地發展。
(二)環境創設規則強
每個區域都可用簡筆畫結合小文字的形式布置,與幼兒一起討論的規則,提醒幼兒從小班開始就注意遵守各區域的游戲規則,以營造和諧、有序的學習和游戲氛圍。此外,每一份操作材料都可設置相對應的操作框和操作架,便于小班幼兒學習按序取放,培養幼兒認知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規整習慣。
(三)環境溫馨又開放
小班區域環境要盡量溫馨而貼近生活。桌布、藤條、紗幔等不僅能分隔區域,還能營造出溫馨、安靜的區域氛圍。在布置區域環境的過程中要圍繞主題目標和關鍵經驗,選擇生活中安全衛生、便于操作、開放自由的各類區域活動材料,鼓勵幼兒快樂地選擇,主動動手、動腦。
三、奏響第三樂章——優化材料,有序投放
在區域活動中,一份好的操作材料,對于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小班幼兒在學習習慣養成的初期,教師的合理投放不僅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體會成功的自豪感。在區域材料的投放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材料投放的計劃性
區域材料的投放不僅要根據幼兒當前的發展水平和主題內容有目的地選擇層次性的材料,還要根據幼兒的活動興趣和實際變化,不斷優化和調整游戲材料,替換一些幼兒不樂意玩的“待淘汰材料。”鼓勵幼兒用印章或貼紙記錄活動情況,以利于教師觀察后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材料投放的的藝術性
區域材料應該是安全、衛生、耐用、美觀的,小班幼兒對美的事物特別感興趣,且樂于探索。所以,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簡單的卡通裝飾和有序的擺放會讓整個區域材料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三)材料投放的豐富性
要提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數量充足的操作材料。如:美工區,除了一些現成的紙、布和工具,還可以提供一些果殼、瓶子、泡沫、樹葉等廢舊材料,給幼兒更多想象的空間,鼓勵幼兒充分地與材料互動,開展個性化創作,體驗創作的成就感。
(四)材料提供的層次性
在提供材料的過程中,要分層投放,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如“喂娃娃”材料,可提供“蠶豆、花生、綠豆、大米”四類,幼兒可根據自身發展水平有目的地進行挑戰,以進一步訓練小肌肉發展。材料是區域活動中直接促使幼兒學習經驗獲得的媒介,材料投放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滿足安全耐用、藝術豐富、科學適宜、富有層次這幾大要點。環境點亮教育,智慧引領成長,小小的區域,也能譜寫出美妙的大樂章。總之,教師要明確區域環境創設的宗旨,重視環境與材料的交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整合環境教育資源,通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發展與變化,有目的、有計劃、細致地進行分析、反思和調整,讓區域環境促使幼兒真正地快樂學習,自主探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