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霞
(菏澤市曹縣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 曹縣 2744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30~50歲的女性是此病的主要發病群體。此病患者可出現腰酸、腹痛、月經異常等癥狀[1]。本文對曹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
選取曹縣第二人民醫院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30例/組)。Ⅰ組患者的年齡為24~40歲,平均年齡為(35.32±1.20)歲;其中未生育的患者有10例,已生育的患者有20例;其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20±1.03)年;其病灶的直徑為6~10 cm,平均直徑為(8.04±0.20)cm。Ⅱ組患者的年齡為25~40歲,平均年齡為(35.67±1.12)歲;其中未生育的患者有11例,已生育的患者有19例;其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5.43±1.12)年;其病灶的直徑為6~11 cm,平均直徑為(8.12±0.22)cm。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應用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對Ⅰ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在其下腹部做切口。探查其子宮肌瘤的具體位置、大小及數目。采用適當的方式切除子宮肌瘤,然后對術區進行縫合止血處理。完成止血處理后,沖洗術區,縫合切口[2]。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對Ⅱ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取仰臥位。在其臍部上緣處做一個10 mm長的切口,并為其建立氣腹(將氣腹內的壓力控制在12~14 mmHg之間)。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探查其子宮肌瘤的具體位置、大小及數目。采用適當的方式切除子宮肌瘤,然后對術區進行縫合止血處理。完成止血處理后,沖洗術區,縫合切口。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Ⅱ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80.22±7.89)ml〕少于Ⅰ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131.10±8.88)ml〕,其住院的時間〔(7.88±2.11)d〕短于Ⅰ組患者住院的時間〔(10.43±2.11)d〕,P<0.05。Ⅱ組患者手術的時間〔(92.32±2.11)min〕與Ⅰ組患者手術的時間〔(90.10±2.99)min〕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組別 住院的時間(d)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Ⅰ組(n=30) 10.43±2.11 90.10±2.99 131.10±8.88Ⅱ組(n=30) 7.88±2.11 92.32±2.11 80.22±7.89 P值 <0.05 >0.05 <0.05
在術后,Ⅰ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占10%)發生下腹部疼痛,有2例患者(占6.67%)發生感染,有3例患者(占10%)發生腹脹;Ⅱ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6.67%)發生腹脹;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6.67%)低于Ⅰ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6.67%),P<0.05。
子宮肌瘤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中年女性是此病的主要發病群體[3]。目前臨床上主要是應用子宮肌瘤切除術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4]。有研究表明,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Ⅱ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80.22±7.89)ml〕少于Ⅰ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7.88±2.11)d〕短于Ⅰ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6.67%)低于Ⅰ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