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中波
(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山東 臨沂 276000)
脊柱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骨折。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脊柱畸形、疼痛等,部分患者可發生脊髓損傷、截癱等并發癥[1]。相關的文獻指出,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文對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的效果。
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比較組與微創組(40例/組)。比較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其年齡為22~68歲,平均年齡(45.00±5.00)歲;其中致傷原因為從高處墜落者有17例、為發生交通事故者有13例、為其他致傷原因者有10例。微創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23~68歲,平均年齡(45.50±5.50)歲;其中致傷原因為從高處墜落者有15例、為發生交通事故者有14例、為其他致傷原因者有11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采用傳統的開放式內固定手術對比較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對患者的傷椎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然后在其傷椎后正中處做一個長約10 cm的切口。逐層切開、分離皮下組織,使傷椎充分暴露[2]。使用椎弓根螺釘和連接桿對傷椎進行固定。沖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然后關閉切口。在術后,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對微創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其傷椎后正中處做一個長約1.5 cm的切口,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將定位導針經上述切口插入至傷椎部位。沿導針將擴張管及工作套管插入至傷椎部位。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使用椎弓根螺釘和固定棒對傷椎進行固定。對術區進行沖洗,然后關閉切口。在術后,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日常生活活動不受限制。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基本不受限制。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嚴重受限[3]。
采用軟件SPSS 21.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微創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5%)高于比較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7.5%),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微創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5%)低于比較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2.5%),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脊柱骨折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脊柱遭受間接暴力所致。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脊柱畸形、疼痛等,部分患者可發生脊髓損傷、截癱等并發癥[4]。以往臨床上主要是采用開放式內固定手術對脊柱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存在創傷性大、患者術后恢復慢等缺點)。相關的研究表明,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微創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5%)高于比較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7.5%),P<0.05;微創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5%)低于比較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2.5%),P<0.05。
綜上所述,對脊柱骨折患者應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