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泓威
(東莞市常平鎮常安醫院,廣東 東莞 52356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及膽道)病變引起的出血。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出血是一種常見的上消化道出血[1]。臨床上應盡早對此病患者進行止血治療,以防止其發生嚴重的并發癥,保障其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內鏡下止血術在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文對東莞市常平鎮常安醫院接診的64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用內鏡下止血術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將東莞市常平鎮常安醫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接診的64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是: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其本人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存在認知障礙;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將其隨機分為內鏡組和藥物組(32例/組)。內鏡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8例、14例;其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43.58±10.54)歲。藥物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9例、13例;其年齡為20~64歲,平均年齡(44.17±10.4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東莞市常平鎮常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為藥物組患者采用藥物止血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為患者先靜脈推注80 mg的奧美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034,生產企業:海南葫蘆娃制藥有限公司),然后以8 mg/h的速度為其持續靜脈輸注奧美拉唑2 d。2)為患者肌內注射凝血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62020504,生產企業: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1 U/次,1次/6 h。為內鏡組患者采用內鏡下止血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在胃鏡的引導下觀察其出血部位的具體情況。使用適量的生理鹽水對出血部位進行沖洗,使術野充分暴露。對于出血量較少的患者,在其出血點周圍注射適量的腎上腺素。對于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在為其注射腎上腺素后,使用血管夾對其進行機械止血。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嘔血、便血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嘔血、便血等癥狀明顯減輕)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嘔血、便血等癥狀未減輕)。2)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止血的時間、輸血量和住院的時間。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n(%)]
治療后,內鏡組患者止血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藥物組患者,其輸血量少于藥物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止血的時間、輸血量和住院時間的對比()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止血的時間、輸血量和住院時間的對比()
組別 例數 止血的時間(d) 輸血量(ml) 住院的時間(d)內鏡組 32 1.24±0.56 389.81±35.54 5.76±1.29藥物組 32 4.16±1.26 864.58±76.18 13.56±4.25 t值 11.980 31.949 9.934 P值 0.000 0.000 0.000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嘔血、便血等,其病死率較高[3]。相關的文獻指出,用內鏡下止血術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止血的成功率[4-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內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患者,P<0.05;治療后,內鏡組患者止血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藥物組患者,其輸血量少于藥物組患者,P<0.05。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內鏡下止血術后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會再次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因此術后應告知其嚴格禁食,并對其進行補液、胃腸減壓、制酸等輔助治療,以防止其再次發生上消化道出血。
綜上所述,用內鏡下止血術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夠快速地控制患者的出血癥狀,縮短其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