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霞
(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四川 內江 641000)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指胰腺組織出現的慢性不可逆性炎癥性疾病。此病患者的病理特征主要是胰腺實質發生慢性炎癥性損害、胰管擴張及胰腺實質鈣化等。此病患者可出現腹痛、腹脹、發熱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主要是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是指將局麻藥注入至豎脊肌與椎體橫突之間,以達到阻滯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目的的一種神經阻滯技術[1]。本文將30例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其實施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的效果。
將2018年8月至12月期間在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30例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慢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均存在嚴重的疼痛癥狀,均具有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有麻醉藥物或鎮痛藥物濫用史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術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分為OBG組(n=15)與REG組(n=15)。OBG組患者的年齡為46~66歲,平均年齡為(53.56±2.87)歲;其中,男女分別有9例和6例。REG組患者的年齡為45~65歲,平均年齡為(53.14±2.69)歲;其中,男女分別有8例和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中對其進行心電監護,為其建立上肢靜脈通道,并在局麻下對其橈動脈進行穿刺,測定其中心動脈壓。對REG組患者進行全憑靜脈麻醉,方法是:為患者靜脈注射0.03 mg/kg的咪達唑侖、0.4 μg/kg的舒芬太尼、1.5 mg/kg的丙泊酚和 0.2 mg/kg的苯磺順阿曲庫銨進行麻醉誘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術中持續為其靜脈泵注1.5 mg·kg-1·h-1的丙泊酚和0.6 μg·kg-1·h-1的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間斷為其靜脈泵注0.5 mg/kg的羅庫溴銨,以維持其肌肉的松弛。對OBG組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先對其進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將B超探頭置于其T 棘突旁開3 cm處,在超聲下找到其一側的T 橫突最外側緣。對此處的皮膚進行表面麻醉,在超聲的引導下于T 橫突最外側緣處緩慢進針。當針尖到達豎脊肌與T 橫突的間隙時,向此處緩慢注入3~5 ml的生理鹽水,觀察豎脊肌是否發生腫脹。若豎脊肌未發生腫脹,則在豎脊肌筋膜深面后注入25 ml濃度為0.3%的羅哌卡因。之后對患者脊柱另一側的豎脊肌平面進行阻滯麻醉,操作方法同上。完成上述操作后,對患者進行靜脈麻醉。對其進行麻醉誘導的方法與REG組患者相同,術中持續為其靜脈泵注1.2 mg·kg-1·h-1的丙泊酚和0.4 μg·kg-1·h-1的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間斷為其靜脈泵注0.3 mg/kg的羅庫溴銨,以維持其肌肉的松弛。
比較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和蘇醒的時間、術后6 h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10分)的評分及其麻醉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嗜睡、呼吸抑制等)的發生率。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
用SPSS 24.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OBG組患者術畢至拔管和蘇醒的時間均短于REG組患者,術后6 h其VAS評分低于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蘇醒的時間及其術后6 h的VAS評分()

表1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蘇醒的時間及其術后6 h的VAS評分()
組別 例數 術畢至拔管的時間(min)術后6 h的VAS評分(分)REG 組 15 15.56±3.61 19.05±3.36 5.53±1.18 OBG 組 15 9.83±2.55 13.65±2.41 3.09±0.64 t值 5.327 4.263 3.105 P值 <0.05 <0.05 <0.05術畢至蘇醒的時間(min)
在OBG組患者中,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和嗜睡的患者各有1例,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3.33%(2/15);在REG組患者中,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嗜睡和呼吸抑制的患者各有2例,其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6/15)。OBG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REG組患者,P<0.05。
有研究指出,對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時需要大范圍地切除其病變組織(手術切除的范圍涉及到6個器官和區域淋巴結,且切除完成后至少需要對3處組織斷端進行吻合和重建),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手術操作較為復雜[2-3]。因此,臨床上在對此病患者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時,應為其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以保障手術的順利實施,減輕其機體的應激反應。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OBG組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后,其各項指標均優于REG組患者。這說明,對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與對此類患者進行全憑靜脈麻醉相比,對其實施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可起到更好的感覺神經阻滯和運動神經阻滯的效果,且能減少丙泊酚、瑞芬太尼、羅庫溴銨等麻醉藥的用量,進而可縮短患者術后拔管和蘇醒的時間,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慢性胰腺炎伴嚴重疼痛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麻醉聯合靜脈麻醉可顯著縮短其術后拔管和蘇醒的時間,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