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業輝
(萬寧市人民醫院眼科,海南 萬寧 571500)
翼狀胬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瞼裂部球結膜及下方組織增生變性、散光、視力下降等[1]。本文對萬寧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翼狀胬肉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萬寧市人民醫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66例翼狀胬肉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是:其病情符合WHO制定的翼狀胬肉的診斷標準[2]。其排除標準是:患有精神疾病。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移植組(33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3例;其年齡為34~75歲,平均年齡(55.22±1.35)歲。移植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2例;其年齡為33~77歲,平均年齡(55.26±1.3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術進行治療。方法是:使用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由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2147)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處理。待麻醉生效后,在距離患者翼狀胬肉頸部0.4~0.5 mm處的結膜上做一個弧形切口。使用齒鑷固定好胬肉的頭部,然后分離結膜。完成結膜分離操作后,用手術刀將胬肉及其下方的病變組織、瘢痕組織徹底切除。在進行切除操作時,注意保護淚小管、淚道。完成切除操作后,對術區進行止血處理。為移植組患者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治療。方法是:進行翼狀胬肉切除操作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一致。在完成術區止血處理后,取適當大小的患者自體結膜瓣(帶有角膜緣干細胞),并將其移植到創面處。使用無創傷縫線對結膜瓣進行縫合固定。完成上述操作后,在患者的患眼內均勻地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由ALCONCUSIs.a.生產,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81126),并對其患眼進行加壓包扎。每天對患者的患眼進行1次換藥處理。從術后第4天開始,每2天對其患眼進行1次換藥處理。對患者使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由寧夏康亞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106)和普拉洛芬滴眼液(由山東海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827)進行滴眼,3次/d,直至其角膜上皮愈合。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和視力。
將本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 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其患眼視力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移植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低于對照組患者,其患眼視力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和視力()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和視力()
組別 散光度(D) 視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移植組(n=33) 2.01±0.23 0.42±0.03 0.25±0.06 1.04±0.12對照組(n=33) 2.02±0.25 0.98±0.12 0.26±0.04 0.72±0.09 t值 0.8768 5.8746 0.6987 5.4785 P值 >0.05 <0.05 >0.05 <0.05
翼狀胬肉是眼科的常見病。此病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此病患者多為戶外勞動者。有研究指出,此病的發生可能與接觸風塵、日光、煙霧等對患者眼部造成的慢性刺激有關。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瞼裂部球結膜及下方組織增生變性、散光、視力下降等。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此病[3]。有研究表明,在對翼狀胬肉患者的病灶部位進行切除處理后,對其進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處理能夠加快其創面的愈合,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于婉榮等[4]的研究結果顯示,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患眼視力。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其患眼視力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移植組患者患眼的散光度低于對照組患者,其患眼視力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需要注意的是,在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前,應徹底地清除其病灶組織。
綜上所述,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散光度,提高其患眼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