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逸婷,紀翠芳,王惠國*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1.針灸科,2.康復科,江蘇 無錫 214002)
腦卒中也叫中風,是一種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該病患者可出現上肢肌張力增加、疼痛、麻木及運動受限等癥狀[1]。上肢痙攣性癱瘓是該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改善其上肢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間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0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8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45歲,年齡最大的為77歲,平均年齡為(60.9±3.0)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20例;其中年齡最小的為47歲,年齡最大的為75歲,平均年齡為(61.2±3.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法進行治療,即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體的方法為:1)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指導其進行上肢肘部、腕部、肩部及手指關節的外展運動,充分地活動其上肢的各個關節,防止其發生關節攣縮。2)指導患者采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進行多肌群、多關節的對角斜線運動訓練。進行運動訓練的強度應從小到大,以患者不感到疲累為宜。3)護理人員按照從近心端到遠心端的順序為患者按摩患肢。在進行按摩時,保持力度適中,避免因按摩的力度過大而加劇患者的不適感,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15 min。4)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包括肢體伸展、肢體抬高等?;颊叩牟∏槿糨^為嚴重,可指導其取抑制性體位,并采用抑制性手法及肌肉牽張技術改善其肌肉的張力。5)指導患者進行伸展性綜合運動,以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連續訓練1個月。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進行治療。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為:取秉風穴、曲池穴、尺澤穴、極泉穴、肩髃穴、八邪穴和內關穴等穴位。以直刺的手法進針,得氣后留針。留針期間,以補瀉手法行針2~3次。每次治療3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1周。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上肢功能的改善情況。采用改良的Ashworth 痙攣量表對兩組患者肌張力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定,依據評定結果將其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痊愈:治療后,患者Ashworth的評級為0級,其肌張力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Ashworth的評級降低了2級或2級以上,但未恢復至0級。有效:治療后,患者Ashworth的評級降低了1級。無效:治療后,患者Ashworth的評級未發生改變,其仍存在受累部分肢體僵直、無法活動等現象。采用選擇性功能動作評估(SFMA)量表對兩組患者的上肢功能進行評估。具體的評估項目包括上肢反射運動、上肢屈肌、伸肌協同運動、上肢反射亢進情況及腕部穩定情況等,總分為36分。患者SFMA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功能恢復得越好。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n(%)]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SFMA量表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SFMA量表的評分均高于接受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SFMA量表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FMA 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FMA 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 40 15.5±1.9 30.9±1.7對照組 40 15.4±1.8 20.8±1.6 t值 0.242 27.362 P值 0.405 0.000
中風屬于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據統計,我國每十萬人中約有120~180人患有中風等腦血管疾病[2]。上肢痙攣性癱瘓是中風常見的并發癥,可損害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其生活質量。
既往臨床上通常采用康復訓練法對中風后上肢痙攣性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務人員可通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及被動鍛煉等,改善其痙攣性癱瘓的癥狀。中醫認為,中風患者上肢局部區域的氣血瘀滯是導致其發生上肢痙攣性偏癱的關鍵因素,故應以活血通絡為原則對其進行治療。中醫針刺療法可通過針刺患者病灶處的經絡,改善其上肢的微循環及其上肢痙攣的癥狀?,F代醫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針刺療法還可增強患者脊髓前角神經元的興奮性,改善其上肢神經的傳導通路,促進其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對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上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