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瑛,湯宇洋,林云志
(1.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上海 201200;2.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針灸科,上海 201318)
近年來,頸肩腰腿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頸肩腰腿痛患者可存在肢體腫脹、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等表現。頸肩腰腿痛的發病與患者存在慢性勞損、無菌性炎癥等有關。患有頸椎病、肩周炎、腱鞘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及骨質增生等疾病均是導致患者發生頸肩腰腿痛的原因。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頸部疾病。有中醫學者認為,對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治療的7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組(n=35)和乙組(n=35)。在甲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5例;其年齡為61~81歲,平均年齡為(71.31±9.54)歲;其病程為3~11個月,平均病程為(7.11±3.28)個月。在乙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6例;其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71.24±10.56)歲;其病程為4~11個月,平均病程為(7.52±2.41)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患者存在血脂異常、椎管狹窄或椎體滑脫。2)患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遺傳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或精神系統疾病。3)患者對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
對甲組患者使用自擬的中藥方劑進行常規治療。自擬中藥方劑的藥物組成為:秦艽10 g、川芎20 g、紅花20 g、甘草 15 g、當歸 20 g、沒藥 15 g、香附 10 g、牛膝 20 g、桃仁 20 g、羌活 10 g、五靈脂 10 g、地龍 10 g。將上述中藥用適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用1劑,分早、晚2次溫服,共服用1個月[2]。對乙組患者使用中醫綜合療法(包括針灸療法、穴位貼敷療法及推拿療法)進行治療。進行針灸治療的方法是:對于足太陽膀胱經走行處出現疼痛癥狀的患者,將其委中穴、膀胱俞穴、承扶穴、申脈穴及承山穴作為治療的穴位。對于足少陽膽經走行處出現疼痛癥狀的患者,將其懸鐘穴、風市穴及三陰交穴作為治療的穴位。為患者取仰臥位,對其上述穴位所對應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將針灸針依次自患者上述穴位所對應的皮膚處刺入,在得氣后將點燃的艾灸條插在針柄上。每天對患者進行1次上述治療,每次治療20 min,共治療1個月[3]。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的方法是:將當歸10 g、羌活5 g、丹參5 g、防風 5 g、白術 5 g、桂枝 5 g、伸筋草 5 g、透骨草 5 g、莪術 10 g、杜仲 15 g、蒼術 10 g、馬錢子 5 g、川烏 5 g、草烏 10 g、補骨脂 15 g、續斷 15 g與骨碎補 10 g 相混合后,將其研磨成細粉狀。使用蛋清將研磨好的藥粉調制成糊狀后,將調制好的藥膏涂抹于穴位貼上。然后,將制作好的穴位貼貼敷在患者疼痛部位所對應的皮膚上。每天對患者進行1次上述治療,每次治療10 h,共治療1個月[4]。進行推拿治療的方法是:為患者取俯臥位,將雙手掌心貼在其足太陽膀胱經與腰部督脈交匯處的皮膚上,由上至下對其進行推拿。將患者的承山穴、陽陵泉穴、承扶穴、環跳穴、委中穴及殷門穴作為治療的穴位。使用拇指對患者的上述穴位進行按壓。每天對患者進行1次上述治療,每次治療30 min,共治療 1 個月[5]。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的評分、中醫癥候積分量表的評分及治療的效果。使用疼痛數字評分法評定患者的疼痛癥狀[6]。使用中醫癥候積分量表評定患者的腫脹、疼痛、肢體麻木及活動受限癥狀。患者該量表內各項的得分若為0分,表示其不存在腫脹、疼痛、肢體麻木或活動受限的癥狀;患者該量表內各項的得分若為1分,表示其存在輕度的腫脹、疼痛、肢體麻木或活動受限癥狀;患者該量表內各項的得分若為2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腫脹、疼痛、肢體麻木或活動受限癥狀;患者該量表內各項的得分若為3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的腫脹、疼痛、肢體麻木或活動受限癥狀。
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其肢體的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疼痛等癥狀有所改善,其肢體的活動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疼痛等癥狀未消失,其肢體的活動功能未恢復[7]。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量表中腫脹、疼痛、肢體麻木及活動受限的評分均低于甲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量表的評分(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量表的評分(分,)
組別 例數 疼痛 腫脹 肢體麻木 活動受限甲組 35 2.05±0.21 1.96±0.24 1.54±0.14 1.56±0.25乙組 35 1.02±0.04 0.58±0.06 0.36±0.02 0.38±0.06 t值 26.3900 30.5537 45.7012 25.1386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接受治療后1周、2周、3周及4周,乙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的評分均低于甲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的評分(分,)

表3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的評分(分,)
組別 例數 接受治療前接受治療后4周甲組 35 6.38±1.45 6.21±1.31 5.48±1.22 4.89±0.96 4.52±0.21乙組 35 6.42±1.56 5.25±1.25 4.36±1.02 3.25±0.58 2.21±0.12 t值 0.1029 2.9039 3.8232 8.0087 52.3112 P值 0.9184 0.0052 0.0003 0.0000 0.0000接受治療后1周接受治療后2周接受治療后3周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頸部疾病。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痹證”的范疇。頸椎病的發病與患者存在肝腎不足、感受風寒濕邪等有關。治療頸椎病應遵循補氣益血、通絡化瘀的原則[8]。使用針灸療法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效果[9]。本研究中對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所用的方劑中,當歸具有止痛、活血等功效;羌活具有解熱鎮痛等功效;丹參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等功效;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等功效;桂枝具有溫通血脈等功效;伸筋草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等功效;透骨草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莪術具有行氣止痛等功效;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等功效;馬錢子具有活血通絡等功效;川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等功效;草烏具有溫經、止痛等功效;補骨脂具有溫腎壯陽等功效;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骨碎補具有止痛、補腎、強筋骨等功效。使用上述中藥對頸椎病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具有止痛、補肝腎、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等功效。使用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改善其血液循環,緩解其疼痛的癥狀。臨床實踐證實,對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0]。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1周、2周、3周及4周,乙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的評分均低于甲組患者,P<0.05。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量表中腫脹、疼痛、肢體麻木及活動受限的評分均低于甲組患者,P<0.05;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患者,P<0.05。這說明,對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可改善其疼痛的癥狀,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