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霞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中醫院內科,山西 晉城 048000)
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患者罹患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可發生炎性病變。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胃痛、胃脹、惡心及嘔吐等[2]。慢性胃炎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罹患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等疾病[3]。目前,臨床上常使用奧美拉唑聯合消炎抗菌藥物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使用奧美拉唑聯合消炎抗菌藥物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短期效果較好,但停藥后其病情易反復發作。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中藥在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中的應用效果較好[4]。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山西省晉城市城區中醫院接受診治的100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2)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3)存在自身免疫性缺陷的患者。4)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5)對本次治療依從度低的患者。6)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7)腎功能不全的患者。8)嚴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9)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齡為21~60歲,平均年齡為(35.23±7.12)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齡為20~59歲,平均年齡為(34.89±6.8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需戒煙戒酒,禁止食用生食、冷食、硬食等難消化的食物,同時需進行適當的運動,以增強其免疫力。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奧美拉唑膠囊、阿莫西林膠囊、甲硝唑片及膠體果膠鉍膠囊進行治療。奧美拉唑膠囊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2次/日,連續用藥2周。阿莫西林膠囊的用法是:口服,1000 mg/次,2次/日,連續用藥2周。甲硝唑片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2次/日,連續用藥2周。膠體果膠鉍膠囊的用法是:口服,200 mg/次,3次/日,連續用藥2周。對觀察組患者使用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進行治療。黃芪建中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 :黃芪 10 g、白芍 15 g、桂枝 10 g、生姜 10 g、大棗10 g、飴糖25 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后留取藥汁,分早晚兩次溫服,每天服1劑,連續用藥2周。進行中藥穴位貼敷的方法是:將30 g花椒、30 g丁香、30 g肉豆蔻、30 g干姜、30 g五味子、30 g肉桂、30 g桂枝、30 g補骨脂、10 g附子和10 g吳茱萸研磨成粉末。在上述藥粉中加入姜汁并制成藥膏。將該藥膏分成60份,每天將1份該藥膏外敷于患者兩側的脾俞穴、腎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及神闕穴、中脘穴等穴位,3小時/次,1次/日,連續用藥2周。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其各項中醫癥狀的評分。結束治療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胃鏡檢查。根據我院自制的治療效果評分表的評分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療效的評定標準是: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其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得到緩解。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及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各項中醫癥狀(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及嘔吐、饑不欲食)的評分標準是:1)0分:治療后,患者未出現任何中醫癥狀。2)1分:治療后,患者偶爾出現中醫癥狀。3)2分:治療后,患者的中醫癥狀較為嚴重,且間斷出現中醫癥狀。4)3分,治療后,患者的中醫癥狀嚴重,且持續出現中醫癥狀。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09,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脘疼痛的平均評分為(1.32±0.12)分,其上腹不適的平均評分為(1.13±0.12)分,其惡心及嘔吐的平均評分為(1.05±0.23)分,其饑不欲食的平均評分為(1.31±0.24)分;對照組患者胃脘疼痛的平均評分為(2.45±0.21)分,其上腹不適的平均評分為(1.48±0.14)分,其惡心及嘔吐的平均評分為(1.57±0.34)分,其饑不欲食的平均評分為(2.12±0.12)分。接受治護后,觀察組患者胃脘疼痛的評分、上腹不適的評分、惡心及嘔吐的評分、饑不欲食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胃脘疼痛的平均評分饑不欲食的平均評分觀察組 50 1.32±0.12 1.13±0.12 1.05±0.23 1.31±0.24對照組 50 2.45±0.21 1.48±0.14 1.57±0.34 2.12±0.12 t值/χ2 值 24.056 12.004 8.011 19.09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上腹不適的平均評分惡心及嘔吐的平均評分
中醫認為,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是患者脾胃陽氣素虛及復感寒邪所致。溫胃散寒及健脾補氣法是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主要療法[5]。黃芪建中湯具有補脾益氣、溫陽散寒、緩急止痛的功效。中藥穴位貼敷具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的功效。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