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翠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臨床上常通過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來緩解其呼吸困難的癥狀。有研究指出,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若未能得到合理的護理干預,可發生多種并發癥[1]。本文對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氣管切開術的150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對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進行綜合性氣道護理的效果。
將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氣管切開術的15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將其隨機分為Ⅰ組(n=80)與Ⅱ組(n=70)。Ⅰ組8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有45例、35例;其年齡為28~70歲,平均年齡(48.16±4.13)歲。Ⅱ組7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有40例、30例;其年齡為30~72歲,平均年齡(50.32±5.66)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后,對Ⅱ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對其進行用藥護理、對其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Ⅰ組患者進行綜合性氣道護理。方法是:1)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氣管導管進行妥善的固定,定時對其切口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注意觀察患者的切口處有無滲血、滲液,定時為其更換切口處的敷料。對于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若患者存在痰液黏稠的情況,遵醫囑對其進行氣道濕化處理,以降低其痰液的黏稠度。定時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在進行吸痰操作的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注意保持動作的輕柔、準確,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免吸痰管損傷其氣道壁。2)接受氣管切開的患者無法自主進食,護理人員需要定時對其進行鼻飼喂養。在對患者進行鼻飼喂養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反流的癥狀。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地為其減少吸氧的時間,盡量讓其進行自主呼吸。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定時指導其進行呼吸功能訓練,以促進其呼吸功能的恢復,縮短其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3)對于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護理人員每6 h對其氣管導管進行1次清洗(若其氣管導管內的分泌物較多,可適當地為其提高清洗的頻率)。在清洗其氣管導管前,先使用苯扎溴銨對其氣管導管進行消毒處理,然后在對其氣管導管進行細致的沖洗。定時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處理,保持其病房內溫濕度的適宜。嚴格限制探視患者人員的數量,并囑咐探視人員注意保持安靜,避免影響患者休息。
1)觀察接受護理期間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2)記錄兩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3)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期間,Ⅰ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2.5%)發生肺部感染,有3例患者(占3.75%)發生氣道黏膜損傷,有1例患者(占1.25%)發生氣管導管阻塞,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5%(6/80);Ⅱ組患者中有7例患者(占10%)發生肺部感染,有8例患者(占11.43%)發生氣道黏膜損傷,有6例患者(占8.57%)發生氣管導管阻塞,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0%(21/70);Ⅰ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Ⅱ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期間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Ⅰ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率分別為(12.17±2.66)d、96.25%(77/80),Ⅱ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率分別為(20.24±3.73)d、80%(56/70)。Ⅰ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短于Ⅱ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Ⅱ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率
急危重癥患者常會存在意識障礙、呼吸困難的癥狀[2]。在對存在呼吸困難癥狀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需要對其進行氣管切開術。有研究指出,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若未能得到合理的護理干預,可發生多種并發癥。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進行綜合性氣道護理能夠顯著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Ⅰ組患者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短于Ⅱ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Ⅱ組患者,P<0.05;接受護理期間,Ⅰ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Ⅱ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進行綜合性氣道護理能夠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留置氣管導管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